阅读影响生命,生命创建时代

阅读——启动思考的引擎

美佳之窗 His Window 87( Jul - Sep 2019 )

受访者:曾庆豹博士

文:杨家俊

“阅读在我们的生命历程中,经常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 影响我们的思想、对事情的决定、人生的方向,进而影响我们的整个生命。”

著名华人基督徒学者曾庆豹博士谈及阅读时指出,教会历史中重要的改革和重大的演进,都与“阅读”息息相关,例如改宗教改革运动会成功,“阅读”是触动的因素。

“信徒阅读是改教运动中不能忽略的元素。从前只有教堂里的神父可阅读《圣经》,现在一般人都可以读到《圣经》;虽然印刷技术发达也是 个因素,但改教运动能成功,信徒阅读《圣经》却是最密切的关系和动力。”

 阅读 VS 教会

《圣经》是记载上帝话语的一本书;基督信仰都环绕着《圣经》,若没有《圣经》就没有基督教。曾庆豹博士说:“《圣经》不单单是一本书,而是上帝的话语,信徒信仰上帝就该阅读上帝的话。我们从阅读《圣经》才明白所信的是谁,并在阅读里面建立自己跟上帝的关係。”因此阅读与教会的传承和命运是不能分离的。比如星期天做礼拜,我们不单单听牧师分享,自己也要打开《圣经》阅读神的话,精读默想,才能完全领受,甚至领受得比牧师的分析更加深入。

曾庆豹博士

“要维持与上帝之间的关係,我们就必须读经。”他以历史为例,教会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奥古斯丁在忏悔的路上曾茫然失措。他在花园里哭泣时,忽然听到邻近屋子里有个孩子反复唱着:“拿起来,读吧!拿起来,读吧!”他顿时受到歌声感动,眼泪奔涌而出,拿起椅子上的《圣经》,翻开,默默读着最先看到的一章:“不可荒宴醉酒,不可好色淫荡,不可争竞嫉妒;总要披戴主基督耶稣,不要为肉体安排,去放纵私欲。”(罗13章13-14节)刹那间,似乎有一束恬静的光照在他的脸上。翻开《圣经》这一刻影响了他的一生;而他的一生,影响了之后一千多年的基督教史。

“教会要推动阅读,就先要买书,教会要有自己的图书馆,牧者本身也要花时间阅读;如果牧师忙得没有时间看书,那他很难给予信徒全面的教导,或许就要信徒靠自己阅读来领受上帝的话。”他强调阅读要成为教会信徒的生活方式和元素,教会才能体现出坚定重视信仰。

“教会会友阅读什么书,决定了教会的前途和命运。如果会友看的尽是一些八挂新闻,谈论的自然都是这些八卦东西;要复兴教会和培育灵命,我们就要阅读属灵的书籍,否则我们的信仰是肤浅的。”

他说,信徒应对生命挑战时不可随波逐流,教会领袖除了鼓励和帮助在灵命上需要帮助的弟兄姐妹,本身也需要深入阅读; 否则根本不能带领教会走向上帝所喜悦的道路。

“阅读是很简单的事,端看教会有没有决心来推动鼓励信徒培养阅读的习惯。信徒时常阅读上帝的话语,感受并传扬上帝对世人的爱是上帝所喜悦的。若能做到,教会才有可能逐渐昌盛。”

阅读 VS 基督徒信仰生活

“基督信仰来自书——《圣经》,但不是将《圣经》摆放在书架上就是信仰,像拜一尊神象、大伯公一样供奉,这本书需要拿起来读。上帝说的话不是从四面八 方而来,基督信仰也不是‘拜上帝’, 而是从《圣经》中读取上帝的话,离开 了《圣经》,离开一切属灵的书本,基督教就不成基督教了。”

曾庆豹博士强调阅读在基督徒生命中非常重要,《圣经》不仅是我们跟上帝建立关係的媒介,也是生活里与上帝保持关係的重要连接,“我们不是空洞地、抽象讲我们的信仰。”

他说,现代许多视频影像已经影响了我们生活各层面,甚至取代了文字阅读;但是我们必须了解,所有影像成形之前都源自书写和阅读。“好的电影、舞台剧都先有好的著作,编导必须先阅读原著,演员必须先阅读剧本,然后才以自己的理解方式演绎,转化成影像后呈现在观众眼前。所以,阅读是原汁原味的生活和概念,一旦转化成影像,加入编导和演员的个人理解和演绎,就已是第二手资料,变得不单纯。我们如果可以阅读第一手资料,所感受的肯定更多、更深入。”

他说,我们的生活如果没有阅读,是没有内容的生活;吸取知识不能单单通过影像或图象就可知道全部,还要通过阅读文字,从文字去领悟、思索、判断和总结才能全面。基督徒要拥有成熟的生命,就必需从阅读开始。

他回忆他少年信主时,教会牧师推动了一个别开生面的运动,即“独立追求运动”,“当时牧师不要我们依赖他的讲道和解答问题, 而是靠自己通过阅读书籍寻找答案;鼓励我们在生活中遇到问题和挑战时——谈恋爱、交友、家人关系等,都尝试在书本中寻找答案,得到启示。”

阅读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不可忽略或取代,如果我们关心自己的信仰、再乎教会的发展、再乎神的话语,就一定要回归到阅读;书本是永远的媒介,不要单单依靠社交媒体流于肤浅苍白的消息。在时代迈入先进之际,应将阅读当作是我们信仰扎根的功夫。

阅读 VS 中文属灵创作

曾庆豹博士认为,因西方世界神学研究开始得比中文世界早了很多年,我们现在所阅读的属灵书籍多半是翻译的,中文书籍在未来,仍有许多进步发展的空间。但栽培中文属灵书本写作的人才并不容易。

“教会一定要鼓励信徒写作。中文教会若要走到自主那一天,就得有自已的创作;例如,以前解经都依赖西方国家的解经书,直到后来中文的神学学者认为自己有能力创作自己的解经书——《天道圣经注释》就出现了。”

“后来,我们发现华人《圣经》学者也有能力撰写中文的解经书,才开始慢慢推出中文的神学论著、析经书。无可否认,西方在神学方面的研究比中文久远,但是只要逐渐有更多中文的神学作者努力,我们也可以拥有我们独有的创作。

他说,教会应栽培更多中文创作者, 以满足中文读者的市场。但如果读者人口下降,出版业便会遭到困难,这是一个恶性循环;因此我们要鼓励买书,买书是支持作者,才能让这个创作的生态继续运作。

“教会圣工栽培创作人才如同投入奉献,当下没有直接效果,但一旦用到时,其价值就无可限量。”他说,大量阅读是写作的基础。许多西方的大文豪都是伟大的阅读者,如莎士比亚是喜爱读书的人,他的创作灵感来自阅读的刺激,加上本身的创意,才能成就伟大的著作;没有阅读,人类的文明看不到未来。

阅读 VS 国民素质

他说,阅读与国民素质、国家的命运更是唇齿相依。我国国民阅读量的统计显示,过去大马曾经每人每年只读了一页书(近年似乎有了一些进步);可是这统计似乎较保守,因为有人可能是读一页杂志、一页报章而不是一页的书。

“书和其他读物如报纸杂志不同,书是深入且详细的,反观报章和杂志就相对简化零碎。”他认为,一个国家人民的阅读习惯,也呈现出该国的人民素养;在外国有许多人在地铁阅读,这是让人感动的,这直接呈现此人的耐性、兴趣和喜好;读书培养人的品性、专注力、视野。“我们评估一个国家的国民素质,除了是国民的健康保健,便是国民的心智是否成熟,后者往往是取决于国家有没有用心培养国民的阅读习惯;国民阅读不只是获取知识,也是了解自己,了解世界,培养专注,训练耐心;要国人变得有素质,国家就得让国民的心智成熟,独立自主,对事件懂得分析,懂得做世界公民;国家要正面发展,阅读扮演很重要的角 色,不阅读的国家没有未来。如果国家 发展只依靠“英明的领袖”,这样的发 展是有限的。”

曾庆豹博士

曾庆豹博士是着名的华人基督徒学者、哲学博士,现为辅仁大学教授,著有《上帝、关係与言说》、《凝视生命》、《盲者的视域》等十馀本着作。

曾庆豹博士于2019年8月19-21日在吉隆坡卫理大厦主持推广阅读讲座。

 点击此处,可连接至 YouTube观看8月20日《阅读与21世纪》公开讲座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