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是我主,手机非我主

从无知少年到睿智青年

美佳之窗 His Window 87( Jul - Sep 2019 )

文:林玮斌

中学时,我拥有了人生的第一部手机。那年,我十五岁。

十四岁时,班上同学拿着据说是当时第一款无天线式的手机,传说中的 “Nokia 3210” 出现在我们的视线范围里。

看那厚实的外形,流畅的线条,黑白的显示屏;听那8位元的音响——“滴滴滴滴” 的,是那么悦耳;玩着那高端大气的“贪吃蛇”。手机主人收割着女同学崇拜的眼神,当然也包括了男同学的羡慕嫉妒。

看着手机主人,被女同学包围着,在万花簇拥下,一脸得意的教导着各位女神如何玩那简单的 “贪吃蛇”。看着他那脸上露出的猥琐笑容,我突然有了第一个人生目标。

不愿错失的 “契机”

“林伯,也要买handphone!” 我指天发誓,而后,生出邪念。省吃俭用地把零用钱存起来,谢绝一切泡妞开销,三个月后买了一台CD-ROM。这可不是一台普通的光盘读取机,它可是一台带有读写功能的 CD-Writer。在那个没有 pendrive,没有spotify 的年代,大家听歌的主要途径还是通过 CD 和卡带。但正版光碟的价钱对大多数人来说还是太高了。顺应这个需求,在学校收集订单后,我去家里开的唱片行把正版 CD 拿回家,用电脑和 CD-Writer 把这些专辑复制了一张又一张,然后拿去卖给同学,当起了迷你盗版商。一条生产线,速度太慢,还招了拍档一起干。

就这样,存到了一笔钱。

一个小屁孩,拿着一叠现金,去电话店,记忆中花了一千六百多令吉,买了当时的旗舰机 “Nokia 8250”!

看着一样的双色屏,听着一样的8位元铃声,玩着一样的 “贪吃蛇”。一机在手,无知少年觉得:原来这就是人生巅峰啊!

时光跳转,回到现在。

根据摩尔定律(Moore’s law),手机电脑等科技硬件的能力,每隔 18-24个月便会加强一倍,然后又按照安迪比尔定律(Andy and Bill’s Law),硬件提升的能力再强,也能很快地被更复杂的软件所消耗。今天的手机对比我当年人生的第一机,就好像蚂蚁比大象,比个毛啊!

我的 “心路历程” 中总有一些你的心思吧!

心思意念总 “有机”

手机似乎已经到了无所不能的境地。举凡办公、娱乐、通勤、通讯、吃喝拉撒,几乎都能和手机挂上边。人手一机是当今社会的标配。你试着去应征工作时,告诉老板,你坚决不用手机看看。很快,你就会成为符合申请福利机构援助金的标准户了。

就是因为手机的强大和便携性,不知不觉中它占据了我们生活中大部分的时间,凡事不离机。上班时在手机上记事;沟通时用手机发信息;出门用手机打车;吃饭用手机叫外卖;了解时事用手机上FB;蹲厕时用手机看视频。手机成了最了解我们的非生物,配合火速发展中的 AI,甚至成了我们最亲的亲 “人”。用餐时间四处张望一下,有多少活人互动着?又有多少人盯着屏幕忽视着身旁呼吸着的活人?

“游戏成瘾” 成危机

2018年,“游戏障碍”,或者叫 “游戏成瘾” 比较贴切,被世界卫生组织在《国际疾病分类》中正式归类为了精神和行为伤害的一种。患者通常无法正常生活、工作和社交。为什么在这里提这事?因为相比起电脑/电视,更多人是通过手机来玩游戏。手机在这件事上绝对占了最大 “功劳”。

这些年,大家习惯了它的存在,只要机不在旁:

总觉得一定有什么事要发生!

总觉得,平时因为朋友少而没人找,手机安静寂寞得好像坏掉了一样,但在这个时候一定会像慈善晚宴上的捐款热线,被人call爆机。

脑子里幻想不断,坐立难安,惶惶不可终日。

如果有以上症状,恭喜你患上了 “手机焦虑症”。

本是人类发明来为自己服务的工具,怎么会反倒被这工具奴役了?

手机与科技的发展,最直观的表现,就是互换讯息与沟通的距离被缩短了。

代价就是人心与人心的距离也被拉远了。你醒觉了吗?

从前,我们以手持一部手机而骄傲。

将来,我们以不为手机控制而自豪。

你与手机的关系将来会怎样?你想过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