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看死亡

美佳之窗 His Window 85( Jan - Mar 2019 )

文: 梁普汉

 “死亡”是件人生最大的无奈和无人代替的大事,但也是人很想避而不谈的话题。不谈,也不意味着不会发生,于是参与一谈。

人类生老病死原是自然界的规律,无法幸免的过程。无论是帝皇将相,名流权贵或平民百姓,都要面对这些经历和结局。然而我们却可在无可奈何下,用上帝赋予的智慧来应对这种拘束,跳出框框,活出多彩多姿、逍遥自在的人生。这才是人生的挑战,值得学习的本领。

我未曾有濒临死亡的经历,无法从实谈来,甚而也难以想象,仅能很肤浅地触及死亡的前因后果而已。

基督教认为:人皆有一死,死后受审判。升天或入地,裁决由上帝。善良忠实的信徒自有信心,上帝会在那里迎接祂的儿女回到天堂,所以对死亡没害怕也没忌讳。正如信徒惯称:魂归天国,蒙主宠召,安息主怀,就是这个原因,也顺其自然成了代名词。

记得陈淑萍牧师分享过类似的主题信息:与喜乐的人同乐,与哀哭的人同哭。其内容很精彩,给我上了很宝贵的一课。我赞同陈牧师的见解,她谈及丧礼的意义,丧礼是追念逝者和安慰其家属,借以唤醒在世者思念人生的结局,相信救主而行的礼仪。丧礼不是个人的事,而是全教会的事,以表达群体对逝者的爱,并见证神的作为。因此在信息分享的同时,也能追忆逝者在往日受神的恩宠,助其行善的事迹,以作为后人的榜样。丧礼可发挥团契的功能,使参加者与居丧家人同忧同乐,充分发挥主内团契的爱。基督教的丧礼是人道的、温馨的,因为它是教会大家庭的集体行动。对信徒来说,并非仅仅是追悼会,而是基督徒对永生的庆祝,怀着在基督内获得永生的希望和喜乐。因此她也鼓励大家尽可能出席亲友的丧礼,使我们先有心理准备,一旦死亡到访,我们能从容应对。

其实尊重死亡亦即尊重生命。若能更认真地探究这个课题,死亡对于人生极具建设性的力量。死亡令人反思生活的方向,令人重新审视生存的意义和价值,放开现今社会的功利心态,去追补令生命变得更有价值的事情。的确,死亡的意义也与生命息息相关,对活人来说有警醒的作用,也是教人要如何生活得更丰盛更积极,更了解生命中不可或缺的特质——爱。有了爱,人才会宽恕和体谅别人,也更能关怀别人,对处于困境的人伸出援助之手。这样,在临终前,才会感到今生今世无怨无悔。

我相信人离世后并不是永恒沉寂,非如灯火的熄灭。死亡可通过宗教信仰去超越。然而一般人对死亡却抱有恐惧和疑惑,害怕未知的世界,面对未知的事物缺乏信心和寄托,不知何去何从,而致心存忌讳,不愿多提,于是对死亡更加固了迷思。

其实人生本无常,每天都有人死亡, 有者死于天灾人祸,有者死于战乱或其他的意外。死亡本身并不可怕,只是人将之神秘化。一般来说,人活在和平逸乐的环境里,只因害怕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灾祸的意外死亡,遂造成恐惧和不安。因此我们就应好好地修身养性,在信仰中将那恐惧和忧虑转化为正能量,而且用正面的态度来面对死亡,破除迷思,坦诚接受死亡的事实,重新肯定生命的意义。

古人对死亡亦各持有不同的看法。有句俗语说:豹死留皮,人死留名。

中国汉族英雄文天祥的千古绝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其从容就义后遗留绝笔:“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真是不愧为一代忠义而流芳万世。正是司马迁所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其意思是:人终究免不了一死,但死的价值各有不同,有的是为了国家和人民,或是为了正义和自由而死,犹比泰山之重,而那些违背天良,盗取国库,罔顾民生之政客,或是作奸犯科之恶徒,死有余辜,比鸿毛还轻。这都是由于各人的心态和品德的忧劣所造成不同的结果。

基督徒的死后会见到上帝,若好好地活,荣神益人,何惧之有?

 

 

 

 

梁普汉

早年毕业于澳洲墨尔本皇家理工学院电讯工程系。他曾在电讯界服务多年,直至退休归里。有主有妻陪伴安度晚年,此生无怨无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