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心所阅
美佳之窗 His Window 91( Jul – Sep 2020 )
文:林玮斌
打开手边的电子设备,一篇篇作者不明,出处不详,图文并茂的文章或报导呈现眼前,读着读着头头是道,想着想着似是而非。
“碎片化阅读” 随着资讯数码化而频繁引起议论。网际网络或杂志报纸上各种相关的报道,危害人类阅读而口诛笔伐,也有人害怕现代科技危害现代人的阅读习惯,担心人不再专心阅读而变得肤浅。
公元前 400年,古希腊大哲学家苏格拉底担心书本的普及化,促进大量阅读,使人们减少思考,记忆力下降,头脑退化。
更早以前,围着火堆翩翩起舞,习惯靠着音乐沟通的人,是不是也可能抗拒着文字的出现,害怕文字的出现让人们不再歌唱。
更早更早以前,披着兽皮拿着长矛,只会发出单音节,满口呼呼嘿嘿,比手画脚的山顶洞人,是不是可能也担心着音乐的出现,让沟通不再原始纯粹……
人担心的不是我们将来阅读与否,更多的是对未知的恐惧。就像以上的例子,一旦走过来了,再回头看,我们会觉得一切是那么的理所当然,欢呼人类社会的进步真是太美好了。除非你有特别嗜好,追求极致的复古主义,想时光倒流,回归山林,猎野兽饮生血,那当我没说。
在时间的洪流下,连地理环境的改变,地壳的缓缓移动下都不可避免,更何况是生活在其之上的人文。想当然,生活模式的演化更是不在话下。
科技迅速发展,撑起这一切的就是大量的研发实验,伴随着的必定是海量的新资讯。资讯量大增,若依循着传统的学习方法或模式,也就是一本一本书地完全参悟透彻,很大机会下,我们所吸收到的资讯将过于单一。强制性地专精某一方面,在瞬息万变的社会里,好的情况下被人尊称一声专家,但相反地也比较容易因知识的覆盖面不够宽广,而陷入管中窥豹的窘境而不自知。
所以,因地制宜。要做的不是对抗这个社会这个世界,而是要调整我们过往的学习方式。
举例来说,现代人耗费在通勤上的时间,平均比我们父辈祖辈多了很多。在这通勤时间里,何不好好地利用科技带来的便利去学习呢?有声书,音频栏目等,就是我在这段时间里发现的新大陆。以往每天两三个小时,坐在车上,困在车龙中,手握方向盘,双眼无神,空洞地望着前方车屁股,毫无生产力的时间,现在变成了我快乐的学习时光。上至天文地理财经人文,下至烹饪做饭琴棋书画,甚至如何帮小猫小狗接生,都有了机会浅尝涉略。反正这段时间闲着也是闲着。先广泛学习,然后再选择有兴趣的,对我们有用的,来更进一步深入钻研。这样做,带来的最明显的好处就是,在日常生活中快速积累谈资,遇到任何人都能更容易找到相同话题来打开话夹子。其二也能更灵活更全面地去应对生活中的大小琐事。知道的范围多了,而拥有更多的选择,活得更加从容。
书的发明,最大的贡献就是传承与记录,让人类的思想和知识能长期留下,不再再是单靠口耳相传。书本纸张只是其中一种媒介,但不是唯一的媒介。或许顺应时代的发展,好好利用新式工具带给我们的便利,是更符合时宜的做法。千万别自居读书人,文化人,而站在鄙视链顶端指指点点,也别要求全世界都采用和你一样的标准作业,生活方式。
只要试着把 “阅读”,这相对来说较为狭隘的动词,转换成 “学习” 涵盖范围较广的名词。我们会发现在宽阔无边的知识海洋中,无论乘坐轻舟、快艇、帆船、邮轮,哪怕是徒手游泳也行,都只是不同工具、个人喜好与选择。能徜徉在这知识海洋中的方法,都是好方法。只要我们时时注意危险,提高警惕,保持着应有的批判性思考就行了。
学习不一定是要将把一整个书架的古典名著,外加历届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之大作都给啃干净了才叫学习。爱学习是一种心态,阅读只不过是学习的其中一种表现方式。
喜欢吉他的,想办法练习模仿,以弹出扣人心弦的曲子,是为学习;喜欢烹饪的,找来更多食谱,尝试不同料理方式,精进厨艺,是为学习;喜欢篮球的,网上找视频,观摩顶尖球员赛场上的步伐,出手时机,改进自己的技术,是为学习;喜欢投资的,研究财经数据,翻阅投资对象公司财务报表,希望在层层表象下,尽可能做出对的选择,也是为学习;职场中,吸取经验,改善工作效率,减少错误,是为学习;想更亲近神的,选择读《圣经》,但那些选择听《圣经》音频的,也没落下脚步。
我们鼓励的不只是阅读,我们鼓励的,归根究底就是对学习的热情。有些人动态记忆强,有些人画面记忆棒,有些人对声音记忆掌控得特别好。没有哪一种特定方式最好,因为最好不如最合适。美丽的不只是挑灯夜读。美丽的是一个人那颗上进的心;美丽的应该是一个生命为追求更好而做的努力。
一切皆为神创,社会发展亦然。让我们靠着《圣经》的教导在势不可挡的科技洪流中扬帆,启航,乘风破浪。
得智慧,得聪明的,这人便为有福。因为得智慧胜过得银子,其利益强如精金。——箴 3:13-14。
林玮斌
一九八六,呱呱落地; 一九九一,初识上帝; 二零一六,重归真理; 二零一七,喜乐洗礼; 身体力行,努力学习,以生命影响生命为宗旨,任房地产仲介执行董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