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应篇: 公平与公义

美佳之窗 His Window 88 (Oct - Dec 2019)

文:潘武忠牧师(美佳堂主理牧师)

每一个人从小到大都可能经历过一些不公平的事,例如父母比较疼爱某个孩子,例如,哥哥的要求总是得到满足,自己的要求总是被拒绝;例如,自己任劳任怨地付出老板看不见,别人只是稍微付出老板就升职加薪。甚至,连教会的牧师也会不公平待人, 例如,他常常给机会或称赞某个比较喜欢的信徒或领袖,自己却从来没受到他的称赞。故此,我们难免会有如此感慨:如果连教会里也会发生这样的事,更何况是国家?这些不公平的事应是见惯不怪,理所当然的了。

潘武忠牧师

因为我们时常看到太多不公平的事, 以致于不知不觉间也对上帝持有同样的看法——上帝不公平。

为什么上帝特别赐福于某些人却没有赐福于我?

为什么我忠心跟随事奉主却还遭受这么大的苦难,但那个“咸鱼般”的信徒却是一帆风顺?上帝公平吗?

我们在马太福音 20 章 1 – 16 节看到耶稣讲了一个关于在葡萄园做工的比喻,整个比喻的内容非常简单易懂的,但其结果却是我们始料不及的。我们读这个比喻的时候,会被这一个主题所吸引——不公平!从商业的角度来看,我们定然会为那批早来做工的员工感到不值;因为他们从一开始就做工(历时最长也经会历最炎热的时段),但到头来所得的工资竟然和那最后一刻才来做工的人是一样的(历时较短且是最舒适的时段)。难怪那些首批员工发怨言,会感到失望了。

同样的,若是今天有任何老板想要实践耶稣在这里所说的这种给工资的方法的话, 其公司迟早要倒闭。可见,这并不是这个比喻的重点,耶稣也不是要我们以商业的角度去看待和衡量此事;更不是在提倡做工的无须计较报酬的多寡,或任由老板剥削也不吭声,又或是身为雇主的可以随意欺压员工。这个比喻的重点是:天国衡量一个人得奖赏,不是根据他的工作时间的长短或是他工作的性质,而是根据他是否有忠于所得的机会。

另外,我们也必须认识这个比喻中的主人到底是怎么样的人: 2

一、这个主人是主动寻找人的。

主人大可安排工头出去找工人进来做工,但他每一次都是自己 “亲自” 出去找工人,并且不只一次,而是多次出去寻找;因为他关心这些失业的工人,尤其那最后一小时的工人已经是到了绝望的时刻,所以主人的出现不单为他们带来了一份工作,更是一份希望。此外,这个主人也是极度慷慨的人,连那最后一个小时才进来做工的工人也得到一天的工资。试问,这样的主人还算是 “不公平” 吗?

二、这个主人不但公平,而且也公义。

当先前的工人向他发怨言的时候,我们从主人的回答中可以看到他确实没有亏待任何的人。“我与你讲定的不是一个银币吗?……”,这样的反问让那些发怨言的工人立刻无言以对。因为这个价钱的确是大家都同意的,况且这个价钱也已经是一个人一天工作的合理工资,这个主人确实没有亏待他们。这也告诉我们,天国的赏赐制度并不是以我们世人的观点来作衡量的。

其实,我们所谓的 “公平” 往往是从人的角度去衡量(包括对上帝的做事方法), 但上帝则是以 “公义” 为标准来衡量和判断;上帝是公义的,故祂的决定肯定是公平的。主人只要从首批的员工开始发放工资的话,那么他们就不会知道后来的人所得的工资是多少;但主人却是刻意从最后进来的这一批员工先发工资,这更是显出了他的公义,因他并不隐瞒此事。

三、这个主人有恩典和怜悯。

主人说:“我乐意给那后来的和给你的一样,难道我的东西不可以随我的意思用吗?因为我作好人,你就眼红了吗?”这句话给予我们两个提醒:

(一)、我们都同意赏赐是上帝所给的。这赏赐既然出于上帝,我们自然无权过问上帝要如何分配祂的赏赐了。

(二)、我们既然知道上帝是善良的,那为何不允许上帝发挥祂的善良呢?当我们看到其他人蒙受上帝的恩典之时,不应该为对方而感恩吗?换个角度视之,这意味了公义也必须在恩典中运作,否则所谓的“公义”所带来的可能只是暴政。

的确,这个世界上有很多事情看起来是不公平的,但这都是因人的罪和软弱所引致的偏差;而另一个使我们觉得不公平的原因是我们常常跟别人比较,却少去数算那上帝已临到我们身上的恩典,正如一个孩子不会看到自己手上已抓住的零食,却总在羡慕别人手上的糖果。

最明显的例子就是:我们每个人都是靠着恩典进入了上帝的国——葡萄园,如果不是因为上帝的公义(上帝的公义也显明在祂的慈爱中),我们根本连丝毫得救的机会都没有。

有鉴于此,我们更要不断仰赖这位行事公义的上帝,并从祂的行事中学习如何活出真正的公平与公义。

 

1 R. T. France, The Gospel of Matthew (Grand Rapids: Eerdmans, 2007), 748.另参坎伯 . 摩根(Campbell Morgan):《马太福音》(中译;Monterey Park:美国活泉,1984),页405。

2 格林(Michael Green):《马太福音》(中译;台北:校园书房,2009),页346。另参侯活士(Stanley Hauerwas):《马太福音神学注释》(中译;香港:基道,2013),页237 – 2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