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牧养信二代

美佳之窗 His Window 105 ( Jan - Mar 2024 )

文: 张永颂

上一篇文章,我以自身的经验和观察分享了《信二代的困境》,这篇文章,我是根据上一篇《信二代的困境》提出的问题做出回应。

一,年轻人比较看重自然地建立关系。

导师和长辈们应该鼓励教会里的年轻人成为彼此生活中的同伴,而不是为了寻找事工接班人与他们建立事工关系(目的性)。教会里的关系基础理应是彼此相爱;耶稣怎样爱我们,我们也要怎样彼此相爱(约13:34)。自疫情后,有些教会的运作模式更依赖年轻人使用科技资讯的能力,以“信仰传承”的口号和想要快速恢复“以前/正常”的崇拜,让年轻人服事,以帮助教会运作。

年轻人服事等同于信仰传承吗?

我们应反思,今天教会里的关系是不是都以事工关系为主呢?

疫情后,年轻人对于关系更加迷失和迷茫,本是在线上聊得很好的朋友,实体相聚后各玩手机。有的年轻人变得不懂得怎样与人相处了,他们需要适应和接纳线上和实体的不同,也包括关系。

年轻人来到教会原本有朋友却变得陌生,明明知道教会是我家,但好像融不进去,因家中环境变得不再是我所熟悉的样子了。而这时教会长辈想要快速恢复“以前/正常”的教会,与年轻人建立关系以事工关系为主,可能会让年轻人对与教会失望,甚至反弹。

帮助年轻人回到教会群体里再次建立安全和信任的关系

有些教会的服事团队只关心有没有人做事,而不是关心队员的生命成长。这样的“关系”会间接影响了年轻人与神的关系,他们会质疑“我的神是个只会叫我做事的神吗?”因此,如何帮助年轻人回到教会群体,再次建立安全和信任的关系是教会在疫情后最不可忽视的牧养。教会不可能回到“以前/正常”,需要转型和前进,而转型和前进的关键是年轻人视教会为家,找回家(关系)的感受,委身服事将会随之而来。

二、信二代需要来自父母的信仰陪伴和教导。

我父母在我身上所展现出的信仰举动,为我现今信仰奠定了基础,上一篇文章曾提到。

现今资讯发达,很多知识都可以从网上取得或学到,但活生生的生命见证在网上是极为少见的。年轻人处于一个自我探索生命方向和意义的阶段,会到处去尝试或搜寻跟自己“不同”的人事物,来建立自己的身份和价值。家中所营造的气氛会直接影响孩子对于信仰的追求。孩子是父母“爱的结晶”,可孩子如果无法从父母日常相处中感受到爱,孩子要怎么去诠释和演绎“爱”呢?家里没爱,唯有外出寻找爱?网友或学校朋友所给予爱的感受,让孩子相信这就是爱。就算跟父母作对,也要维护这份友情,因友情给予孩子爱。倘若父母只是个表面虔诚的信徒,就成了孩子眼中的“假冒伪善”,对信仰更加怀疑。这样的“关系”也间接影响了年轻人与神的关系。

让信二代知道神就是爱

我怎么知道我的神就是爱?在我的家,爸爸早晨出门做工前必定祷告,妈妈为我考试祷告,让我看见父母对神的信靠,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难能可贵的是,爸爸会为教会修理损坏的物件,妈妈也会定期到教会打扫。父母都会带上我们兄弟姐妹去帮忙。我看父母把教会当成家,让我看到“天父家。一个谦卑服事、简朴平凡、彼此相爱的场景不就是教会本像吗?父母把祷告和服事的信仰传承给我们兄弟姐妹,让我们能够一起活出这信仰。耶稣不也是这样带领12门徒一起经历这3年的服事旅程吗?

以身作则和陪伴至关重要

信仰生活中,以身作则和陪伴至关重要,越亲近的人(家人)所带来的影响力更是显而易见。活生生的见证人所展现的信仰生命力和价值,是年轻人想要去效法和追求的信仰,但切记不是把他们放在一旁等待结“好”果,而是一步步的陪伴和教导。在这过程中,年轻人的自我身份和价值会被建立和肯定。

回到教会层面,这样的牧养讲求质,不是量。生命影响生命不是单靠课程/讲座给予头脑上的知识,而是生活中“花时间给对方”的牧养。信仰知识在资讯爆炸时代随手可得,如何整合知识和如何把知识应用在生活中乃是课程/讲座需要朝往的方向。“花时间给对方”不是五花八门的活动,而是用心陪伴对方/聆听对方的心声,这样的牧养关系是任何知识都无可取代的。

三、城市舒适的环境更是信二代信仰的危机和挑战。

城市生活讲究竞争,父母看重的是孩子的18般武艺,在时间不够用的情况下,只好牺牲教会生活。这是城市教会需要去面对和克服的危机。城市的大环境,就算父母没有比较的心,孩子也会受到同侪压力所逼,急须在各个领域上证明自己的价值,导致心理所承受的压力巨大:做不完的功课、上不完的补习、参加不完的社团活动等,孩子到最后可能连个人空间都被吞没了,试问在这样高节奏和压力的环境下,孩子怎么可能不焦虑或陷入忧郁?当父母说想要把最好的给与孩子时,孩子是否在一个身心灵健全的环境下成长呢?

应学习休息和安静

“你们得救在乎归回安息,得力在乎平静安稳。”(赛30:15)“你们要休息,要知道我是神!(诗46:10)今天我们所传承给我们下一代是“忙碌”呢?还是让孩子可以看到在忙碌的大环境中,父母依然可以学习休息或安静?

孩子的生活乃是父母所安排,孩子基本都只能是顺服父母的角色。若从小都不懂得要如何休息/安息,长大了这功课就更加的难学,看现在我们的生活就知道休息/安息是多么奢侈的事,可为何我们也要剥夺孩子休息/安息的时刻呢?

回到教会层面,疫情后我们是否有在报复性地搞活动呢?每个年龄层都想要有自己的营会可理解,不同群体有不同需要也可理解,可众多活动中是否其实都是同一班人在负责呢?人会陷入疲惫而感到倦怠,甚至到最后“躺平”,特别是年轻人。现今教会应以更为广阔的视角,以教会整体性和个人生命栽培来策划教会方向。

应该学习自理自立    

城市生活迈向舒适,家里有先进科技协助家务,也有经济条件聘请女佣来打扫等等。城市生活让年轻人独立完成事务的机会减少,养成依赖人和科技的习性,更为不妥的是父母事事为孩子安排妥当,导致现今职场上年轻人较难独立完成事务(从小倚赖科技缺乏思考),导致养成了许多“草莓族”(承受不了压力和挫折,一碰即烂),导致“躺平”运动(原来我做什么都不行,就放弃吧)。

城市里的信仰展现是什么?    

我们应反思城市里信仰应该如何展现?是不是教会也不小心渐渐迈向舒适的信仰生活(更美的建筑,更舒适的椅子,更先进的科技/资源等?教会若不断追求更舒适的环境(消费主义思维)里追求信仰,必缺少了信仰的真实性。我们的信仰是舍己,天天背起十架来跟从我(路9:23)。这信仰是“我”自愿主动背起十架走向受苦之路,没有受苦经历的信仰是没有生命力和影响力的,信仰就是不断地突破自己的舒适圈。信仰不但是拥戴耶稣为王,也是受苦十架。耶稣因爱而自愿主动为“他者”受苦,因爱他者而受苦是教会需要活出的信仰。赈灾、短宣、宣教重新让年轻人亲自经历了信仰的生命力,唯有脱离城市中的繁忙和舒适才能走向信仰,因爱他者选择自己受苦,主动把耶稣的爱(真实信仰彰显)散播出去。

 

张永颂

相信青少年是国家和教会的未来,为此竭力陪伴与栽培。渴望成为青少年的生命导师,帮助大专生找到人生目标,减少“我毕业=失业”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