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目录 Content

  1. 编辑自说自话

    1. 跨越灵命的冬季
  2. 看世情

    1. 生命最后的“选择”?!
    2. 手腕上的伤痕
  3. 主流话题(主题)

    1. 树栽溪旁
    2. 梁马太牧师(博士):灵命成长的起步 —— 克服试探与顺服神
    3. 廖克民牧师谈阅读、祷告、服事让信徒灵命成长
    4. 黄月英牧师的洞见:成为下一代信仰生命的助跑者 —— 信徒灵命成长和教会的角色
    5. Growing In Faith
    6. 树栽溪旁,灵命成长
  4. 处境再思

    1. 美佳堂青少年认定的“真理”是什么?
  5. 灵光乍现

    1. 你懂得善待自己吗?
    2. 基督徒不会外遇吗?
    3. 岁月交织成的爱 我与母亲的那一刻
    4. 主日学中教学相长的经历
    5. 弃犬引发的思考
    6. 生命尽头有上帝
    7. 耶和华成就的事——敬拜赞美团退修会的一些感悟
    8. 你若经我苦……
  6. 与神同行者

    1. 生命中的得胜之旅——访得胜之家生命塑造中心
  7. 人物专访

    1. 一个乐观的悲观主义者——DJ 沈小岚
  8. 基督教教育

    1. 爸妈,我是同性恋者
    2. 《如此我信》读书会
  9. 恩典交汇处

    1. 2024 唯一(The One) 圣诞音乐盛会
  10. 生活见证

    1. 舞动信仰,以无墙教会传扬福音 与张月莲姐妹(Janet)聊聊赞美操
  11. 彩霞满天

    1. 我与好多个APP有约—活到⽼,学到⽼的银发族
  12. 爱我本土本乡

    1. 到风下之乡 (Land Below the Wind)  探访无国籍群体2024年9月13 - 17日 | 沙巴短宣
    2. 十年酝酿 一朝成——2024年年8月31日 美佳峇东少年中心开幕礼
  13. 我阅世界

    1. 在捷克等待的第一场雪
  14. 孤影自省

    1. 我看破地狱 活在地狱还是活在天堂?
  15. 教会资讯

    1. 基督教护教学
    2. 从圣经看马来西亚教会与政治
    3. 约翰福音

手腕上的伤痕

美佳之窗 His Window 109( Jan - Mar 2025 )看世情

文: 林冬梅

一天,我在厨房处理食材,不小心让虾壳割伤了食指,鲜血立刻渗出,痛楚逐渐加剧,唯有立马止血涂药。这突如其来的小意外,不仅破坏了兴致勃勃准备美食的心情,也让我准备食材的动作变得笨拙。一时之间,难以接受自己就这样受了伤,只好小心翼翼地将食材收起,像泄了气的气球,跌坐在沙发上。    

这时,脑海中浮现了几位学生手腕上布满割痕的画面。回想当时,我有点惊慌地个别关切询问:“怎么了?老师看了都觉得疼啊!”然而每一回,这些我关心的学生,有的会迅速拉下长袖避开我的视线,有的显得无所谓,不遮掩也不回应。这些伤口来自自我伤害,与眼前的伤口交织在一起,让我深思。

许多人误以为自我伤害是为了吸引注意,但事实却并非如此。大部分自伤者极力隐瞒伤口和疤痕,往往因自责和羞耻而遮掩行为,编造借口。自伤行为的形式包括划伤皮肤、灼烧、用尖锐物刺穿,用力撞击身体。他们大多认为,这是缓解情绪压力的方式,却没有意识到其背后隐藏的风险和危害。

根据研究,自伤(self-harm, self-injury)是指故意伤害自己身体的行为。尽管有的自伤者因行为会导致严重后果,但很少有人寻求治疗。虽然多数自伤者无意自杀,但自伤行为与心理健康问题之间有着复杂关系,若未受到及时干预,则可能加重问题。

中学生的自伤行为与多种因素有关,例如学业压力、家庭缺乏支持、校园霸凌等等。他们可能通过自伤宣泄情绪,试图激活麻木的感受,对自我价值的惩罚,或对他人期待的反抗。有学生曾告诉我,刀刃划破皮肤时,那种疼痛让他感觉“自己还活着”。这句简单却沉重的话让我心如刀割,也让我意识到他们内心的无助与挣扎。

资料显示,皮肤是人类与外界沟通的界面,自伤者通过在皮肤上制造痕迹,试图宣泄情绪并划定与外界的界限。但在许多家庭中,中学生觉得自己只是父母期待的延续,感受不到自己独立存在。这种缺乏个体认同的环境,往往成为压垮他们的无形重担。

自伤的冲动行为可能源于模仿,但长期发展下,容易成为难以摆脱的习惯。许多自伤的学生在手腕和手臂上留下新旧交错的痕迹,即便意识到不妥,也缺乏力量去控制冲动或寻求帮助。这些伤痕传递出的情感信号,值得我们更多关注。

因此,身为教育者和家长,我们不能简单地责备孩子或以传统观念处理问题,而应展现更多理解与耐心。

首先,要留意孩子的情绪变化,一旦发现自伤行为,应及时介入,与孩子建立信任关系。

其次,应主动寻求心理专业人士的协助,帮助孩子了解健康的情绪管理方式,如通过祷告、运动、艺术创作、冥想宣泄情绪。

此外,创造一个开放、温暖的家庭和校园环境,让孩子感受到爱与支持,是帮助他们走出阴霾的关键。

这次厨房里的小伤,让我对学生的自伤行为多了一份同理心。身体的疼痛或许容易愈合,但心理创伤却可能需要更长时间去修复。唯有用真诚和专业的方式,才能帮助这些孩子找到新的希望和方向。或许,来自身边的一点点温暖,便能成为他们重新扬起生活风帆的力量。

盼望大家谨记:“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 (孝经·开宗明义)

《哥林多前书》6章19节:“岂不知你们的身子就是圣灵的殿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