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佳之窗 His Window 109( Jan - Mar 2025 )看世情
文: 林冬梅
一天,我在厨房处理食材,不小心让虾壳割伤了食指,鲜血立刻渗出,痛楚逐渐加剧,唯有立马止血涂药。这突如其来的小意外,不仅破坏了兴致勃勃准备美食的心情,也让我准备食材的动作变得笨拙。一时之间,难以接受自己就这样受了伤,只好小心翼翼地将食材收起,像泄了气的气球,跌坐在沙发上。
这时,脑海中浮现了几位学生手腕上布满割痕的画面。回想当时,我有点惊慌地个别关切询问:“怎么了?老师看了都觉得疼啊!”然而每一回,这些我关心的学生,有的会迅速拉下长袖避开我的视线,有的显得无所谓,不遮掩也不回应。这些伤口来自自我伤害,与眼前的伤口交织在一起,让我深思。
许多人误以为自我伤害是为了吸引注意,但事实却并非如此。大部分自伤者极力隐瞒伤口和疤痕,往往因自责和羞耻而遮掩行为,编造借口。自伤行为的形式包括划伤皮肤、灼烧、用尖锐物刺穿,用力撞击身体。他们大多认为,这是缓解情绪压力的方式,却没有意识到其背后隐藏的风险和危害。
根据研究,自伤(self-harm, self-injury)是指故意伤害自己身体的行为。尽管有的自伤者因行为会导致严重后果,但很少有人寻求治疗。虽然多数自伤者无意自杀,但自伤行为与心理健康问题之间有着复杂关系,若未受到及时干预,则可能加重问题。
中学生的自伤行为与多种因素有关,例如学业压力、家庭缺乏支持、校园霸凌等等。他们可能通过自伤宣泄情绪,试图激活麻木的感受,对自我价值的惩罚,或对他人期待的反抗。有学生曾告诉我,刀刃划破皮肤时,那种疼痛让他感觉“自己还活着”。这句简单却沉重的话让我心如刀割,也让我意识到他们内心的无助与挣扎。
资料显示,皮肤是人类与外界沟通的界面,自伤者通过在皮肤上制造痕迹,试图宣泄情绪并划定与外界的界限。但在许多家庭中,中学生觉得自己只是父母期待的延续,感受不到自己独立存在。这种缺乏个体认同的环境,往往成为压垮他们的无形重担。
自伤的冲动行为可能源于模仿,但长期发展下,容易成为难以摆脱的习惯。许多自伤的学生在手腕和手臂上留下新旧交错的痕迹,即便意识到不妥,也缺乏力量去控制冲动或寻求帮助。这些伤痕传递出的情感信号,值得我们更多关注。
因此,身为教育者和家长,我们不能简单地责备孩子或以传统观念处理问题,而应展现更多理解与耐心。
首先,要留意孩子的情绪变化,一旦发现自伤行为,应及时介入,与孩子建立信任关系。
其次,应主动寻求心理专业人士的协助,帮助孩子了解健康的情绪管理方式,如通过祷告、运动、艺术创作、冥想宣泄情绪。
此外,创造一个开放、温暖的家庭和校园环境,让孩子感受到爱与支持,是帮助他们走出阴霾的关键。
这次厨房里的小伤,让我对学生的自伤行为多了一份同理心。身体的疼痛或许容易愈合,但心理创伤却可能需要更长时间去修复。唯有用真诚和专业的方式,才能帮助这些孩子找到新的希望和方向。或许,来自身边的一点点温暖,便能成为他们重新扬起生活风帆的力量。
盼望大家谨记:“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 (孝经·开宗明义)
《哥林多前书》6章19节:“岂不知你们的身子就是圣灵的殿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