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美钟牧师的传道授业宣教的人生

美佳之窗 His Window 104(Oct - Dec 2023 )
采访:杨家俊

《哥林多后书 》5章14-15节 说:“因为基督的爱激励我们;我们想一个人替众人死,众人就都死了。基督为众人死,是叫那些活着的人不再为自己活,乃为替他们死而复活的主活。”

这段经文强调基督的爱激励我们为主牺牲自己,这种无私的付出正是传教及宣教的精神所在;不再为自己活,而是为主而活,是忠心全心地传教宣教的表现。

我国有一位牧师,献身于福音事工和神学教育逾三十多年,他以基督的爱为激励,毫不保留地将自己奉献给神。他活出了《哥林多后书》的信息,每天为传播福音和培养下一代的神职人员而努力,不仅在教会,更积极参与全球的宣教事工,带领许多青年学习神学知识。他的付出不仅影响基督社群,让更多人明白到基督徒履行神使命的重要,如何使福音的信息传递得更远,更广。他就是马来西亚浸信会神学院院长王美钟牧师。

王美钟牧师青年时期在教会教主日学。 

童年至青少年的信仰路程

王美钟院长出生自一个基层家庭,小时候没有真正接触过基督信仰,生活环境虽不至于龙蛇混杂,但地方上一些人有黑社会背景,甚至看见有人被杀死躺在家门口。目睹这些状况,他内心常有争扎,自小便想要做个正直的人,希望长大后能为社会做一些事。  

小学就读槟岛三山小学,校长是天主教徒,偶尔会带学生去教堂。“那时我并不知道去的是教堂,只知道那个地方有糖果吃,这是我小时候对教堂的印象。”

那个年代,华裔家庭基本都是信仰民间宗教,小孩一般都对其他的宗教没有概念;许多宗教方面的认识和影响,反而多半来自学校的老师;王院长年幼时便受到一名叫李雪梅的老师所影响,她的尽责与善良让小时候的王院长觉得:基督徒都是善良的。

王美钟牧师与师母

王美钟牧师与家人,左起为王师母Rebecca,王牧师,女儿Eunice,儿子Joel

“那时代没电影可看,家里也没有电视,不像现在有手机、WIFI那么方便。到了中学时期,通过看报纸才知道更多西方世界的事,从中认识基督教这名词,但因为西方的侵略历史给我负面的印象,而我又对中国的文化很有承担,对人去教堂信耶稣很生气、很反对,却又对基督徒美善、温和的生命而羡慕不已。”    

中学时期,有个朋友邀请他去教会而改变了他的一生。那时他的朋友不多,能有的朋友都是喜欢赌博和打架的;直到他接触了教会,参加青年聚会,朋友圈子充满良善氛围,弟兄姐妹平常唱诗歌分享,让他感受到与过去所接触的群体不一样,从此便与基督结下了不解之缘。

十八岁那年,他接受洗礼,重生后经历神给他的力量,改掉了以前的恶习。

“由于父亲思想很传统,得知我信主后很伤心,哭了两个星期。我对真理很认真,坚定追求,父亲为了赚钱也参与跳乩,彼此信仰上的矛盾令我面对很大的挑战。感恩的是后期父亲听闻了福音而决志信主,算是上帝给我很大的恩典。”

接受基督信仰后,他便毅然决然地踏上传播福音的征程。他深知这是上帝的召唤,不论是对成年人、孩童、黑社会成员,或是流浪汉,都毫不胆怯地传扬福音的好消息。19岁那年,他申请进入学神学院就读,但因年龄屡次遭拒,直到21岁才顺利入学。   

神学院毕业后,他将教会的使命明确定为传播福音,将培训信徒传播福音视为至关重要的任务,积极探索新的领域。

大马宣教地理位置得天独厚  

1995年,他首次带领10名神学生前往海外传教。同年,在神学院创办了“超文化宣教培训中心”,充分利用多元文化资源进行多语言宣教培训。他强调,位于马来西亚的浸信会神学院地理位置得天独厚,毗邻越南、柬埔寨、老挝、缅甸、泰国,进一步北上即是中国,向西则有印度、巴基斯坦、尼泊尔、孟加拉,南部是印度尼西亚,东面则是菲律宾;这些国家覆盖了全球一半以上的人口。再加上现代交通工具的便利,“人人可飞”的情况下,只要有航班抵达的地方,都可成为宣教的目标。

对宣教不遗余力    

2023年是王美钟院长从神学毕业以后侍奉主的第三十六年,同时也是他担任马来西亚浸信会神学院院长的第二十六个年头。如今他年过六旬,依然充满活力,热忱不减当年。在过去的二十多年里,他不辞辛劳地领导着马来西亚浸信会神学院,不仅在大马大地上广泛传播福音的种子,呼召信徒献身事主,还将祝福扩展到其他地方,召集亚洲、中国、欧洲、中东等不同伙伴群体,共同建设基督的神圣国度,将宣教视为马来西亚浸信会神学院(以下简称“马浸神”)的核心使命。            

“但圣灵降临在你们身上,你们就必得着能力,并要在耶路撒冷、犹太全地,和撒玛利亚,直到地极,作我的见证。”(徒1:8);王院长强调,《圣经》也说明,为主作见证的起点在于本地,却也能延伸至地极,因此他曾亲自踏足、提供宣教培训,或分享见证的国家超过70个,并一直追踪着宣教工作的进展。            

大马宣教士的优势

“只要我们能见证基督的复活,就算是宣教,而这是永无止境的事工。”他鼓励马来西亚的信徒参与海外宣教,“马来西亚的宣教士具备独特的优势,例如多元文化和多语言的背景,使得我们更具适应能力。此外,我们的护照能够免签前往许多国家。”   

“宣教不应仅仅依赖于一个教会或宗派,而是基督身体的共同责任,所有的弟兄姐妹都应参与其中。”因此,他鼓励全球宣教,包括所有的教职人员、神学生,甚至行政工作人员和司机都应该认同并积极投入宣教事工。

对神学教育的期许

王美锺院长认为,神学教育使命重大,前途遥远。从教会历史的镜鉴中,可以看到神的话语扎根和完整的神学体系,是教会健康增长与宣教扩展的至关重要的基石。   

“优质的神学教育注重高水准的教授团队、符合《圣经》原则的课程设置以及对当代社会的深入洞察和回应。它的目标不仅在于满足教会的牧养需求,还应对宣教工作的挑战作出积极响应,培养并装备合适的信徒,以应对当今的宣教领域。”

宣教心与牧者心   

他认为牧养和宣教是密不可分的——牧者需要拥有“宣教心”,以持续传播福音;而宣教士则需要具备“牧者心”,在传福音之后继续关心和牧养人们。

“每年,马浸神毕业的学生数量至少达百名,甚至两百名,包括本地和外籍学生。一些学生刚开始可能并没有宣教的觉悟,但在毕业后,他们却积极地投身到宣教工作中,成为非洲、中东等地的教会领袖,以及本地和国际宣教的推动者。”

王院长强调:“成为宣教士的最基本条件是‘呼召’,否则可能会误以为‘一切都美好无比’。宣教士就像一粒麦子,必须坚定地投入并牺牲,才能结出丰富的果实。这与仅仅‘去看看’是完全不同的。” 

为了更好地整合国内宣教资源,王院长不遗余力地促成“马来西亚联合差传事工促进会”的成立。这个组织汇聚了约40个单位,包括全国各宣教机构以及神学院的宣教部门等,通过协力合作,共同开辟并推动海内外宣教工作的全新篇章。

教会的现在和未来     

大马华人教会的前景,与传教人的培养有大的关係。他认为,世俗化的功利主义侵蚀了整个社会,教会也无法免疫。今日社会有一种“用了就丢”的现象:如纸巾、纸杯、纸尿片等皆用了就丢。“这种“用了就丢”的文化,渗透了我们的生活,包括工作、交友等。以前爱情有“海枯石烂,天荒地老”的山盟海誓,今日津津乐道的却是“不在乎天长地久,只在乎曾经拥有”。教会也有此现象,合则来,不合则分。所以,信徒从这间教会转到另一间教会,越大型的教会越吸引人。教会越来越大,但信徒在神国度内的总人数却没增加多少。”

他认为,传道人也如此,既然“终身事主”的蒙召被“功利化”了,则没所谓终身事奉了。事奉的快乐、利益等成为更重要的决定因素,这促使放弃圣职的现象越趋严重。另一方面,教会对待圣职人员也採“功利主义”,如以会友没增长、讲道不新鲜、人际关系不好、管理能力差等为由,可把牧者“炒鱿鱼”或要求总会将牧者

“调走”。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恐怕每一方面都脱不了关系,都要负责任。

传道人应多读书、研究和思考

王院长亦很看重传道人的阅读和思考,认为神学院教师对学生的教导,除了供应基本相关知识,更应关注启发学生的思维,採取“不是给他鱼,而是教他捕鱼”的策略,训练他独立追求的能力;神学生当注重阅读、研究和思考,日后才能胜任服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