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伤害中成长

美佳之窗 His Window 99( Jul - Sep 2022 )

文:黄晶晶 (临床心理治疗师)

A 先生是一位抑郁症患者。他很容易因为上司、同事或家人的一些话而情绪低落。他常常因害怕批判而拼命工作,压力过大到胃口不佳,无法入睡。他每个月都有一段时期会陷入情绪无比低潮,愤怒,不满当中。一次会谈中,他无意间冒出了一段话:“我不想被上司说我是个不负责任的人。我不要做一个不负责任的人!我不要跟爸爸一样!”

A 先生从小常常看着父母吵架。爸爸不愿工作,妈妈独自挑起家庭经济开销的责任。父母离异后,外婆和妈妈常常会念叨爸爸的不负责任。他与妈妈一起生活,很少见到爸爸,却非常渴望父亲的爱与关怀。

这位在他童年缺席的爸爸就在他大学毕业后,突然 “出现了”。

爸爸每个月尾就会稍微关心他近况,然后跟他讨钱。若是他不给或给少了,还会咒诅他: “你知道不孝顺我这个父亲,会得不到我的祝福吗?”

爸爸这样的言语让他无比自责。他的认知就如爸爸所说的,身为孩子,他应该要孝顺父亲,“照顾父亲,直到他离世”。

A 先生承认他既害怕收到父亲讨钱的信息,又渴望父亲那 “假惺惺的关心”。让他觉得自己可悲。每个月的月尾,他都受到期待、失望、不甘心、愧疚、愤怒等复杂又矛盾的心情吞噬。

*A 先生(匿名)是我临床上一位真实的案例分享。*

原生家庭的影响力

美国著名作家苏珊·福沃德 (Susan Forward) 和克雷格.巴克 (Craig Buck) 在《原生家庭: 如何修补自己的性格缺陷》这本书中形容这些伤害孩子的父母为 “有毒的父母” (toxic parents)。书里面有一句经典语录就是 “有毒的父母,中毒的孩子”。

原生家庭会影响一个人的价值观,性格与人际关系。很多人会不自觉地复制父母的不健康相处模式和教养模式到本我的生活中。很多人都在原生家庭里受过伤害。

难道原生家庭关系不完美的人,这辈子就注定不能幸福吗?答案是否定的。那我们该怎样才能不受过去的伤害捆绑,不把带有 “毒性” 的模式带到我们的生活和人际关系中呢?

正视内心的压抑情绪

首先,我们该审视有没有一些反复出现在我们生活里的情绪 (如: 委屈,愤怒,焦虑等)。我们是否常常对某些人有很强烈的情绪反应。很多人习惯性地逃避这些隐藏的情绪问题。逃避问题只不过是把灰尘扫到桌子地下。大风一吹,所有的灰尘又再次浮现。一阵微风也足以让人打喷嚏。同样的,若是我们不正视面对过去原生家庭所带来的一些伤害,我们很容易在与人互动当中重复遇到问题。当我们开始正视封尘已久的问题,情绪起伏可能会比平时来得更多。这是正常的疗愈过程。就好像我们跌倒受伤了,我们需要消毒,清理伤口。这个过程是疼痛的。然而经历了这番疼痛,痊愈才会逐渐到来。

当我们理解自己的情绪,允许自己拥有情绪,才能提升我们去处理关系的能力。这也是我们与原生家庭和解的重要第一步。此外,我们可以通过合适的管道来宣泄原生家庭所附加在我们心理的伤害和重担。比如: 把内心的愤怒、委屈、不安、焦虑等情绪写出来,或讲出来。每个家庭的情况都不同,我们不一定要告诉当事人或责骂当事人,重要的是我们要允许并承认自己的这些痛苦 (被认为不该有的情绪),我们才能获得内心的释放和疗愈。著名作家,苏珊·福沃德和克雷格.巴克在《原生家庭:如何修補自己的性格缺陷》这本书中提到: “只有释放了内心的悲痛和愤怒,只有将责任归于那些应该负责任的人——你的父母之后,真正的解放才能降临。”

与 A 先生其中一次的会谈,我邀请他正视自己内心对父亲的想法和感受。他愤怒地骂说 “你 (爸爸) 就是个不负责任的人! 你根本不配做我爸爸! 你根本没陪伴我,也没在经济上支持我! 我现在给你钱是我在施舍你,要不然你会孤独终老!” 他第一次赤裸裸地正视他内心深处的想法和感受。说完,他放声大哭。这是整个治疗过程中很重要的转折点。

设定个人界限

有些父母长期在孩子面前吵架,将自己的情绪宣泄在孩子身上,或情绪绑架孩子 (如: “我就是为了你才忍你爸的气。” )。这让孩子感到愧疚,自责,无助和焦虑。这样的成长环境会让人很难设定个人界限,也会特别没安全感。我们会为了满足父母/别人的需求而委屈自己,忽略自己的需求。也许这样做我们会得到短暂的放松和解脱,因为我们让对方开心了。然而,我们这样长久下去会不断伤害自己,会陷入看似无缘无故地不满,愤怒,委屈和压抑的情绪中。最终也会影响与父母或身边人的关系。

就如 A 先生,他还是一样秉持着对他来说很重要的价值观——孝顺父母。他按月给父亲钱。然而,他在情绪上和经济上设定界限,不再为了取悦爸爸而委屈自己。他手头紧的时候,他会让爸爸知道他无法给零用钱。当爸爸要求多一些钱,他还是会有些愧疚自责,但他学会拒绝。我们应学习照顾到自己的需要、保护自己的情况下关心家人。谨记: 每个人 (包括自己和在乎的人) 要为自己的情绪负责,不必成为父母情绪的回收站。设定界限是为了保护自己,保护这段关系。

重建与家人的关系

不论我们最终能否原谅伤害过我们的家人/父母,问问自己:我愿意在我目前能接纳的范围内与家人建立怎么样的关系和互动。我们可以与家人重新建立不同亲密度 (closeness) 的关系。与伤害过自己的父母/家人和解,不代表就得委曲求全,忽略自身的情感需要。若是目前能接受的只是偶尔一起约出来吃饭,那就从这样开始再逐渐建立关系吧,不需要强迫自己马上去原谅或忘记,给自己一些时间和空间。换位思考,若我们过去曾经伤害了自己原生家庭里的孩子/家人,可以主动向他们道歉。然而,请记得给对方时间和空间。一味请求对方马上原谅,只会弄巧成拙。即使最终我们与原生家庭的父母/家人无法修复到非常亲密的关系,那也没关系。至少我们不再需要压抑内心的情绪,也不需要视他们为敌人或陌生人。

重建与家人的关系

不论我们最终能否原谅伤害过我们的家人/父母,问问自己:我愿意在我目前能接纳的范围内与家人建立怎么样的关系和互动。我们可以与家人重新建立不同亲密度 (closeness) 的关系。与伤害过自己的父母/家人和解,不代表就得委曲求全,忽略自身的情感需要。若是目前能接受的只是偶尔一起约出来吃饭,那就从这样开始再逐渐建立关系吧,不需要强迫自己马上去原谅或忘记,给自己一些时间和空间。换位思考,若我们过去曾经伤害了自己原生家庭里的孩子/家人,可以主动向他们道歉。然而,请记得给对方时间和空间。一味请求对方马上原谅,只会弄巧成拙。即使最终我们与原生家庭的父母/家人无法修复到非常亲密的关系,那也没关系。至少我们不再需要压抑内心的情绪,也不需要视他们为敌人或陌生人。

重建自我的生活

也许我们常常会有这样的想法:

“我的父母成天吵吵闹闹,我不信任婚姻了。”

“我本来就是个没用的人。”

“我不能忘记爸爸说的这些伤人的话。”

“我不可能原谅他们在我小时候对我造成的伤害。”

我们过去不好的经历会让我们有这样的认知想法。然而,如果我们让童年来继续影响并主导自己现在的生活,那岂不是很不值得吗?

我们可以学习对原生家庭发生的事件重新评估和理解,并意识到这过去的经历对我们的影响。我们无法改变历史,但是有了这个意识 (awareness) 可以帮助我们在自我的生活中不再盲目的复制伤害,或停留在童年创伤的情绪里面。我们学习提醒自己避免不断地自我否定或责怪他人。反之,我们可以积极地重新学习去看到自己的价值。我们也可以找别的方式来填补自己童年缺失的一块 (如: 组建自己的家庭时,给自己的工作与家庭生活好好分配时间)。我们也可以多阅读与情绪管理相关的书本,可以参与一些教会举办的讲座会/课程 (如: 婚姻观,恋爱观,亲子关系,教养子女等) 来增进自己,重建自我的生活。

总结

我们无法选择出生在怎样的家庭,但是我们有权利选择要怎样过好自己现在的生活。

我们无法选择父母,但是可以选择照顾自己情绪的同时,学习与他们重建关系。

我们无法回到过去改写历史,但是可以选择传承什么给下一代。

黄晶晶姐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