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中与您诀别
美佳之窗 His Window 90 (Apr - Jun 2020 )
文: 杨紫玲
4月5日早上7点,睁开惺忪的睡眼,即见丈夫深呼吸,而后沉重地对我说:“阿爸走了!”
拿起手机一看,二嫂凌晨四点多就来电了。原来丈夫当时已经得知您安息,只是没有叫醒我和孩子。那3个小时,不知他是怎么度过的。
从您生病的那两星期以来,丈夫晚上一直睡不好。虽然待在家里没工作,但每晚都辗转反侧,可能是担心您的缘故吧。
您生病期间,我们祷告祈求上帝保守您渡过这个难关。深知您已91岁,经不起病痛折腾,但我们极不愿意见您在封城时期回天家。
因为疫情,我们没办法跨州去见您最后一面,没办法在您的病榻旁边守住您,没办法听到您的遗言……
得到二哥发过来您的死亡证明,我们带上小瓜,匆匆赶回老家。一路上经过4个路障,向站岗的军警表明回家奔丧,都获通融过关,没有丝毫为难。
回到老家,见您安详地趟在白色棺木里,再也控制不住倾泻的泪水。今年新年一别,竟成了诀别。
因着疫情,我们只能守丧一晚,隔日就要送您最后一程。那一晚,就我们一家14人守在您身旁,唱诗、读经。二哥念了悼文,我们彼此分享,追念您这一生对家庭、教会、社区所付出的爱与努力。
您生长在贫苦的年代,物资匮乏,小学教育结束后出外讨生活。您务农,当过建筑工匠,曾在邦咯岛捕鱼,结交了情同手足的好友,之后跟他一起打篮球。您浑身充满运动细胞,无师自通,跟篮球结下了不解之缘。
年轻时的您,不断组队参加篮球比赛,越战越勇,据说赢过不少奖杯。晚上,孩子们还看过您在家印制篮球队的球衣。想像不到您是怎么印球衣的,却能深深感受到您对篮球的热爱。
之后,您成了村里小学的篮球教练,每天到学校教篮球,风雨不改,每年带着校队外出比赛。这教练一当就几十年,栽培过不少徒弟,村里人都称呼您为“教练”。
您这教练不仅仅教篮球,还关心学生,出钱出力帮忙家境贫穷的学生,经常在家煮好吃的招待学生,跟学生建立了深厚的感情。
您和妻子天天起早摸黑去橡胶园割胶,下午还得去可可园工作,靠劳力养家糊口。您最怕的是下雨天,最怕的是生病不能做工,因手停口停,生活艰苦,这是我们这一代难以体验到的。
夫妻俩咬紧牙根给孩子三餐温饱,供书教学,最重要是让孩子从小上教会,把信仰传承到下一代。最后老大老二都走上全职事奉的道路,当上牧者,您亦支持到底。
您和妻子同心事奉主,在村里的教会热心服侍,除了当执事、小组组长、营会大厨师,还当过翻译员。当年村里人多半讲福州话和古田话,教会的会友受教育的也不多,您就充当讲台的翻译员。牧师用华语讲道,您翻译成福州语。
10年前,您所爱的妻子安息主怀。当时您已不良于行,这10年来孩子们轮流照顾。您的晚年生活,就是日常的吃喝、读经唱诗、重複观看您喜欢的影片,对戏中的台词倒背如流,每个星期天期待着到教会参加崇拜,生活简单平静。您从不给孩子添太多的麻烦,顶多就是期待孩子带您上馆子吃大餐,走走逛逛。
晚年的您最喜欢与儿孙们一起用餐说笑,陪您回忆青春年华。您就是个如此知足,如此有智慧的老人。回顾您这一生,从年轻到年老拼搏奋斗,经历无数风雨,尝尽酸甜苦辣,充满恩典,看似平凡,却很精彩。
杨紫玲
来自霹雳州实兆远的莫珍歪新村,从小在教会长大,奠定基督教信仰的基础。喜欢文字工作,选择投入媒体行业,至今二十余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