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止遗传缺陷,延续美好传承
黄丽蓉的心迹
美佳之窗 His Window 99( Jul - Sep 2022 )
采访者:黄丽蓉
采访 :张德兰
疫情前,丽蓉与家人到台湾旅行。她说,母亲为自己能坐着轮椅出国感到很兴奋。
右起为弟弟、丽蓉、 姐姐; 左一是丽蓉的妹妹。
“重男轻女”,很多家庭都曾经历,或正在经历的伤害,而且那是会 “遗传” 的。
访问前半段,她蜻蜓点水般触碰过这话题,却没有深聊。“其实母亲重男轻女对我的伤害挺大的。” 访问的中后段,她终于吐露了这句心声。我很清楚,对外人谈论至亲对自己的 “无心伤害”,其中包裹了多么厚重的矛盾,于是我并没有深入挖掘,只静静地等待。
“信主前,我无法理解妈妈为什么想法比较负面,充满埋怨和苦毒? 为什么她会重男轻女? 这一点确实对女儿造成相当程度的伤害。举个例子,她从不记得女儿的生日,到今天都一样。但儿子的生日就记得很清楚。另外,即使女儿为她做再多的事,她也从来不会跟女儿说谢谢,但对儿子做的会很感激。”
丽蓉今年53岁,谈起往事其实已经云淡风轻,但记忆的片段在交谈间依然清晰地涌上心头,语速稍稍变快。和很多传统家庭的剧本一样,在老掉牙的剧情中,家里的资源分配永远向儿子倾斜。无论女儿如何优秀,也无法凭实力争取到额外的资源,“性别” 就跟围村里 “太公分猪肉” 一样,是唯一的衡量标准。
信主后,她尝试了解母亲为什么会如此这般。尝试了解她的原生家庭,她的过去、背景。后来才发现,原来外公非常重男轻女,比起母亲重男轻女的程度,外公有过之而无不及。
对上一代理解与包容
“我开始体谅母亲其实也是个受害者,她或许是在无意识下,复制了原生家庭对她的伤害,误以为那是理所当然的区别对待。”
不同的条件和养分,开出来的花自然不一样。
她说,往深一层想,上一代人大多数没受过教育,家庭的耳濡目染就是他们的唯一教育,难怪他们会无意识地复制、粘贴。
他们没有上过婚姻课程、没有上过亲子课程,甚至连上学的机会都没有,也不是基督徒。理解他们这样的成长背景后,就不难理解一些陋习,其实是时代在他们身上的镌刻。
“我们既然比他们更有条件让自己痊愈,那就应该更有能力,或说更有义务去包容伤痕累累的上一代。与其责怪他们为什么想法那么负面?为什么重男轻女? 不如去了解他们的原生家庭,你会发现体谅与原谅变得没有那么困难。自己或许依然不认同,但却能理解与包容。”
丽蓉(左一)与启伟(左二)育有一对子女。
她常提醒自己不可掉入重男轻女的陷阱,靠着上帝建立健康美满的家庭。
她说,面对家庭伤害,应该求神医治,而不要期待父母改过和认错来医治你。
“信主不会让自己的伤口自然而然地痊愈,还是需要付出努力,主动去发现伤口、承认受伤、了解原因、然后治疗,努力去实践一个完整的疗伤过程;最后,就是避免复制伤害。”
给下一代一个健康的家庭
我们无法选择出生在怎样的家庭,但能选择怎么去看待我们的家庭,也能选择建立一个怎么样的家庭。她提醒说,当我们也成立了家庭,教养孩子时要留意自己,不要让自己掉入这个 “祖传的陷阱”。
“我觉得这是上帝给每个父母亲的权柄,我们不能改变过去,但可以塑造未来。”
“我有两个孩子,刚好一男一女,我很努力地提醒自己不要承袭上一代的思维,非常警醒。第一胎是女儿,当时就跟丈夫说,如果你发现我 ‘不小心’ 重男轻女,一定要提醒我。所以我特别疼女儿,甚至曾经允许自己偏心女儿,但后来又再调整回来。”
“之后我发现自己在这方面处理得挺好的,就放下心头大石,过了那个战战兢兢,与自己较劲的坎,与孩子们很自然舒服地相处。靠着上帝恩典切断了家中重男轻女的‘遗传锁链’。而在这个调整的过程,也能修复我们跟上一代的关系。”
开启父母认识亲子教育的一扇门
“我父母看到我怎么对待我的孩子,他们也跟着学习调整。我发现他们对待孙子孙女,不像当初对待儿子女儿那样的区别待遇。”
丽蓉的教养方式,或许打开了母亲认识亲子教育的另一扇窗,也解开了传统思维在她身上的伤害与捆绑。
她说,孩子们与祖辈的关系很好,孩子们甚至会主动帮忙外婆换尿布。我从来不叫他们做,但他们看到我这么做,就也会主动帮忙。时下很多年轻人都对照顾老人避而远之,孩子们却能自然流露出对长辈的关爱,愿意服务,让人尤为动容。
“我相信从心里面做,是最舒服的相处方式。”
欣赏父母身上的闪光点
当建立了自己的家庭,就可以选择传承原生家庭中、父母亲身上好的 “基因”,放大他们的优点,终结他们的缺点,宣告并切断那些负面的影响。
丽蓉是家里第一个信主的人,信主后上帝改变了她,让她用不同的眼光看父母亲身上的闪光点。他们身上虽有很多缺点,但更多的是优点。
“母亲是个非常勤快、能干的事业女性,她可同时处理多项工作 (multitasking),很有效率,也很爱干净。老家是木屋,却让母亲打理得很干净整齐,一尘不染。兄弟姐妹们都传承了这个爱整洁的美德。”
丽蓉的父亲则不是一般人刻板印象中东方人的父亲: 严肃、不苟言笑。他是个擅长表达关爱的人,无论对孩子们或身边的亲友,甚至是保安、清洁工人都一样。
“父亲几乎不会拒绝我们的要求,也很少对我们提出要求。他总是满脸笑容地问我们好吗?吃了吗?”
丽蓉受访时,父亲刚过世一个星期。从她谈论父亲的温柔语调和眼神中,让人不难感受到父爱对她的滋养与温暖。
父亲是个乐天知命,活在当下的人,但缺点是不勇于尝试新东西,较安于现状。而母亲正好相反,是个勇敢往前闯,不怕困难的人。父母的性格虽然似乎天壤之别,而丽蓉却结合了父母的性格,取两者中间值。
丽蓉曾在一家公司工作了 25年,看起来似乎像极了安于现状的爸爸,其实不然,那 25年,她在公司不同的部门担任过不同的职位,接受了很多挑战。再后来,甚至毅然转换跑道,接受和以往完全不一样的职场新挑战。
“我是个经过深思熟虑后再去闯的人,不像妈妈,闯了再来想,也不完全像爸爸那么安于现状。”
她说,父亲的眼中看孩子都是看好的,同时也非常重视家庭关系。除了经常办大型家庭聚会,也定下一家人必须一起吃晚餐的家规。而这个优良的家规如今也成了丽蓉和丈夫孩子每天最温暖的家庭时光。
采访后记:
采访过程中,丽蓉的故事不断和我家庭的情况重叠。听着她说自己对父母的包容、体谅、欣赏,如何扭转、修复重男轻女的伤害,竟变相成了我的疗愈之旅。
其中,她说的一句话很有意思。她说: “真正的疗愈是直到某一天,当你发现即便别人无意中又撒了一把盐洒在你的身上,你也不觉得痛。所以你要做的是确保身上没有伤口,而不是去责怪别人撒盐在你身上。如果你没有伤口,别人撒再多的盐你也不会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