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面对下一代流失的问题——后疫情时期的青少年牧养探索

美佳之窗 His Window 106( Apr - Jun 2024 )

文: 邱君尔

亚洲教会一直有个传说,就是看见欧洲多有教堂空置,转手予他人为博物馆、展览厅,甚至酒吧旅店,都认为是欧洲信徒一代一代逐渐信仰冷淡倒退,因此沦落至这个结果。这个观念一直在华人教会当中普遍流传,提醒自己不要重蹈覆辙,羞辱主名。唯今福音来到亚洲也超过两百年历史,教会也传承了两、三甚至四代基督徒,开始面临下一代信徒流失的挑战,很容易就抓住一向的认知,纷纷警戒信徒要警醒,不要冷淡,否则亚洲教会就要面临欧洲的光景。后疫情时期,教会信徒流失现象频频。许多牧者担忧,今次危机造成信徒灵命冷淡,令教会一蹶不振。有危机意识是好,但把问题看得太简化,对症下错药,病情恐怕只有越医越重。

首先,如果把欧洲的问题单单归咎于“冷淡”,那可能对欧洲信徒有点不公平。     

基督信仰在欧洲发展了两千年之久,从使徒时期就建立教会,经历初期罗马帝国、教父时代、中古世纪、宗教改革直至工业革命现代化,教会经历的毕竟太多太多,对于各种政治、民族、社会因素对教会的冲击,不能简单一概而论。根据一些观察分析,有一个近代关键因素,就是欧洲诸国多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特别二战之后,欧洲受创甚剧,几乎家家户户都死了人,创伤后压力症候群(PTSD),非一小撮人的事,遍布整个社会。教会单单想要“恢复事工”,但情感和生活的重创程度,难以复原,却是许多教会始料未及的。     

就以英国而论,根据长期旅居英国的牧者及宣教士观察,世俗化固然是其中一个因素,但是用错策略,或者说,不晓得如何应对,更是导致当地教会信徒流失的主要缘故。上述提到二战的创伤,导致整体社会陷入集体焦虑(Social Anxiety) ,教会若不察觉社会群体异样状况,依然沿用惯用的模式去接触,注定翻车撞墙。那不仅是教会外的会众不回应,连本身会友也可能觉得这些所谓的宗教活动,跟他们此时当下处境太过不相关(Irrelevant),一代失守,两代脱节,三代就断层了。   

许多社会学家指出,疫情带来的冲击,丝毫不下于二战的破坏。生离死别、经济困境、前途茫然的当际,百废待举,一切都需要重建。事业、学业都急急要努力恢复原有的秩序节奏,教会事工也不例外。但教会在此关键时期,切切紧记:“安息日是为人设立,人不是为安息日设立的”(可2:27),教会事工是为了人的需要,但人不是为了事工而存在。因此,急着想要恢复事工原状,包括聚会人数、节目活动,原意是好,但却不应该成为终极关怀。教会要做的,是深入了解服侍群体需要什么,愿意做出调整,针对性的回应帮助。    

举例来说,经过数年的疫情行动管制,许多青少年在成长期间失去了团体生活的习惯,导致重新回到群体互动是有困难的,已经形成一种社交障碍(social disable)。另一方面,对于许多网络路线欠佳、父母只有一部手机的乡区贫困家庭,孩子上网课几乎是不可能的任务,数年下来,成绩一落千丈。此时此刻,要他们“来参加教会聚会”,对他们来说,有什么意义呢?这些聚会能帮助到他们实质的需要和挑战吗?有关注他们心灵对外界的隔阂压力,有解决他们成绩无法追上的焦虑等问题吗?下药不对症,那就是误诊误判。教会不当误判后疫情时期青少年或任何接触群体的真正需要,更不应该把自身议程(聚会、节目)当成首要优先目标。教会的责任是牧养上帝的羊群,要供应青草溪水,那是生活基本需要。如何知道到底羊群需要什么?那就得耐心关怀、观察、聆听。让青少年人有信任及安全感的坦诚述说。

后疫情的青少年事工趋势,有几个观察现象是显著的:

一、任何没有关系基础的事工,几乎不可能推行

人是关系的存有。经历疫情期间的疏离寂寞,人渴望可以和熟悉的关系连接。和“我们”在一起,不管做些什么。

二、任何纯理性纯概念性的上课知识,几乎没有人有兴趣

疫情期间的网课资讯轰炸泛滥疲劳,人会想要摆脱飘渺空洞的知识,希望学习对生活有帮助的学问。没有所谓“应该学习”的知识,和当下生活无法关联,基本上是既无用且无聊的。

三、任何没有具体结果的行动和活动,也是乏人问津

疫情长时间无从适应的茫然感,人会期盼进行的行动有意义,有实际具体的目标和结果。否则单单只为了习惯和责任而做,丝毫没有意义。

时下的事工取向要谨慎考量,避开这些地雷区。大家都当思考:目前习惯想要进行的团契活动模式,是否会犯上这些问题?没有互动、纯粹理论知识、空洞没有具体结果……

为何此时一些模式明显有效?譬如体育事工?因为在这类模式中,可以有效帮助人建立关系,同时每一次比赛,激情奋斗,每一滴汗水都是那么真实,有血有肉。同时,输赢胜败,有明确目标结果,今次不成功下一回合再来!这些因素给予青少年“活着有生命力”的体验,远胜于纸上谈兵的单面向填鸭式听道。教会不仅是投其所好,而是要结合需要和策略,让牧养可以延伸去到球场或任何场景,生命影响生命依然可以继续发生。没有一种绝对完美的事工模式,体育事工也只不过目前有效的其中一种。

英国圣公会近年来新的聚会形式“Fresh Expressions”,也是一种新模式的探讨。由于过去“教堂”已经成为叫人放干的聚会地点,因此,圣公会开始在学校、住家、购物商场、餐厅等等。这种模式,既可邀人来听福音、聚会,又可免于触碰他们的敏感神经。圣公会也有这种模式的聚会,至今在英国已有一万个聚会团体。

根据一项网络资料,“Fresh Expressions” 定义如下:“Fresh Expressions 是一个由基督徒组成的国际教派团体,与现有教会合作,为那些从未参与或离开教会的人建立新的教会形式。这是一场超越的创造性运动。Fresh Expressions 的目的不是让人们在周日早上去参加传统或典型的教堂;而是与人们,特别是那些不进入教堂建筑的人们建立联系,并在人们已经聚集在当代文化中的地方,形成新的信仰社区。Fresh Expression 是上帝子民以新的、令人信服的方式,传达上帝之爱的地方,是适应不断变化的文化的一种教会形式。” (文桥季刊200期)

体育事工也好,Fresh Expression也罢,改变模式不仅是为了好玩,关键真的不在模式,而是洞悉人性在此时当下的需要。了解他们的抗拒与渴望,积极寻找牧养的管道。“因为我们的福音传到你们那里、不独在乎言语、也在乎权能、和圣灵、并充足的信心.正如你们知道我们在你们那里、为你们的缘故是怎样为人。”(帖前1:5)——正如保罗所说,为了他们的缘故,我们愿意成为怎样的人?我们愿意调整怎样的模式,以致能够有效的产生福音生命?这是当今青少年事工需要探索的。

邱君尔

马来西亚神学院中文延伸课程主任。1997年起参与青少年事工,如今已是富都中年,依然尝试学习理解年轻人的世界。研究兴趣包括公共神学、宣教神学与灵修神学,平日除了事工、看书和撸猫,其余的时间都在发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