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贴标签” 非关信仰的“佛”与“不佛”

美佳之窗 His Window 108( Oct - Dec 2024 )

文: 林玮斌

小明看起来像人工智能,没有情绪波动。

今天公司加班到深夜,同事们都急得团团转,只有他坐在工位上,不紧不慢地处理着手中的工作,眉头舒展,心情平缓。    

同事小李忍不住道:“烦死了,我可不想干到早上,在公司里看日出。”    

小明只是笑了笑,说:“急也没用,事情总要一件件做完。努力完这两天,接下来一个星期不都就轻轻松松了嘛!”

某天,上司把小明叫到桌前,“明哥,你在公司也好些年了,怎么表现就老是不温不火呢。好几位后辈都升职了,作为和你同梯的同事家老友,我都替你着急啊!”     

小明只是笑了笑,说:“谢谢你替我操心了啊。安啦安啦。慢慢来比较好,细水长流嘛。”

周休,手机铃声响起,来电显示大学死党。电话接通,死党那洪亮的声音震耳欲聋:“明明,我们这班前羽毛球校队好久没一起活动活动筋骨了。来,我们约了以前xxx大学的,来场友谊赛。”

小明只是笑笑,说:“现在没那份血性搞以前那些竞技性体育了。我这些年更喜欢去户外,慢慢走,看看山,听听水,吹吹风。我到时候去给你们加油打气。”

岁末,家庭聚餐。母亲拉开嗓门朝着已为人舅舅/叔叔/伯伯近十次但仍单身未婚的小明喊道:“都快40岁了(实际32岁),还不舍得找个人好好安定下来啊?就剩你,让我们担心。”

小明只是笑了笑,说:“我不要为了结婚而结婚。静待有缘人吧。遇到了挡也挡不住。没遇到,保持这样,也挺好。”

下了班,小明喜欢一个人静静地坐在公园的长椅上,看着夕阳西下。他觉得,人生有起也有落,大家的剧本都不一样,无须着急。

小明的“佛”,与身边众人分秒必争竞争激烈的生活形成强烈对比。有人说他太懒散,有人说他太超脱。但小明并不在意别人的看法,他踩着自己的舞步,活在自己的节奏里。    

人送小明一外号:“佛郎明哥!”

一天,公司迎来了一难得机会,但大家都觉得不可能获得甲方的青睐中选获得项目,而压力巨大。更甚者,如果没能赢下这项目,会被竞争对手超越,痛失市场份额,大幅甩开距离,很可能还得就此退出市场。面对这几乎生死存亡的时刻,大家焦头烂额,唯独小明依旧平静,依旧那么地“佛”。平日里像个透明人似的小明在众人诧异的目光中挺身而出,说:“挑战已经来到面前,就坦然面对吧。我们一起分析一下项目,制定一个详细的计划,一步一步来。慌张解决不了问题,只会让我们更加迷茫。这次项目所需要的几个主要技术,我这几年私底下都一直在研究,或许能帮得上忙。”小明的话平稳而坚定,让大家的心稍稍安定下来。在他的带领下,团队成员们各司其职,密切配合,最终成功赢得了项目。小明也受邀,成为了公司合伙人之一。

过程中,小明说过这么一段话:“佛不佛,我不知道。但对喜欢的,想要的,重要的,我努力,我尽力,我接受。我只是按照自己的方式,自己的节奏生活罢了。”

“佛郎明哥”其实一直在鸭子划水,原来平静的水面下,隐藏着的是“斗战胜佛·明”!

在社交媒体时代,标签化现象愈发严重。     

“佛系”就和“躺平,“卷王”,“绿茶”,
“鲁蛇“等一样,是标签化运动下的产物之一。这个网络用语在近几年流行起来,它源自于日本,最初用来形容一种平和、随遇而安的生活态度,尤指那些不争不抢、对很多事情都保持一种看淡的心态的人。     

人们在网络上很容易被各种各样的标签所吸引,媒体也大量利用“标签”制造话题与吸引眼球,获取流量。这种手法虽然能迅速抓住受众注意力,但也存在诸多弊端。将复杂的人或事物简化为单一的特征。这种简化虽然能让我们快速理解,但同时也容易产生偏见和歧视。比如,给某一个种族贴上“懒惰”的标签,或给另一种族搭上“狂躁”的印记,很容易导致对整个群体的误解和排斥。

此外,习惯性地标签化人事物还阻碍了我们对其应当有的尊重和思考。容易忽略其背后的复杂性,形成单一的思维模式,难以或拒绝接受新的信息和观点。独立性思考和批判式思维能力在不知不觉间慢慢钝化。而且人们总是根据喜好形成一个个的圈子,圈内的成员往往持有相似的观点,排斥异见,导致社会更加分裂。其实,许多人早已陷入“同温层”而不自知。

若是对一人的想法,生活方式,或处世态度有兴趣,不妨花时间精力交流观察。就拿小明来说,他“佛”吗?他无欲无求,可有可无吗?人家那可是“佛地魔”。武断地去标签化某个人,某个群体,可是会让自己看起来那么可笑。但可惜,对大多数人而言,简单地用“佛系”等片面字语来以偏概全,的确要比去理解“小明是位豁达+情绪稳定+自信+中庸+低调+内敛+多做少说+不内耗,等等”来得简单得多,也有趣得多。          

重要的人事物,值得去了解;而不重要的,又何必去胡乱标签呢?     

人类大脑出于生存本能,倾向于懒惰,倾向于惯性思考。“标签化”的确符合我们大脑所喜欢的模式。但过于草率的思考模式,有一天或终将让我们说错做错,付出代价。

脑袋是个好东西,应多用多思考。

“因为你们怎样论断人,也必怎样被论断;你们用什么量器量给人,也必用什么量器量给你们。为什么看见你弟兄眼中有刺,却不想自己眼中有梁木呢?”(太7:2~3)

林玮斌

一九八六,呱呱坠地;一九九一,初识上帝;二零一六,重归真理;二零一七,喜乐洗礼。身体力行,努力学习;以生命影响生命为宗旨,任房地产中介执行董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