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对神,神对人的期待

美佳之窗 His Window 106( Apr - Jun 2024 )

文: 刘家盛牧师(美佳堂主理牧师)

《路加福音》17章11-19节记载了十位麻风病人期待被医治的史记。因着耶稣的怜悯,十位麻风病人的期待如愿以偿,获得痊愈。然而,在这些痊愈的人中,只有一人选择回去向耶稣表达感恩,将荣耀归给上帝。其余九人已不知去向,他们的期待得到满足后就不再回去找耶稣。这九位麻风病人期待痊愈,期待恢复一般人的生活,期待得到社会正常对待,但在他们没有对那位使他们痊愈的耶稣有任何感激或回应。

这不仅让我们进一步思考,到底“人对上帝的期待”是怎么一回事?而“上帝对人的期待”又是怎么一回事?

人对上帝的期待多半是功能性的一般上,人对上帝的期待比较偏向功能性。

一些人期待上帝像阿拉丁神灯,在需要时擦一擦神灯,神灯里面的精灵就会跑出来满足人的愿望。在阿拉丁原著故事中,人的愿望不受限制,人可以按着自身欲望来祈求,而神灯精灵是达成目标的工具。在基督教信仰中,一些基督徒似乎也在不经意间把上帝当作阿拉丁神灯,有时候特别会用自己对上帝的承诺“上帝啊!如果你……我就……”来换取上帝的功能,并且期待上帝是一位有求必应的上帝。然而,当人的期待被满足后,上帝就不一定再有任何用处了。

一些人期待上帝是辅导员,在情绪需时才找祂,以获得安慰,好让自己感觉好一些,活得也开心一些。人们需要无条件聆听、鼓励、不施行管教的上帝,希望上帝像专业的辅导员般耐心给予陪伴。然而,辅导员只能够留在辅导室,不能干涉人的生活和选择。特别当人的情绪正常了,他们就不会再见辅导员,直到下一次有情绪需要时才会再次见面。其实,人们要的仅仅是辅导员的专业。这好像一些基督徒的祷告生活,他们要的只是上帝的专业,在他们低落时给予安慰、医治、释放。当情绪恢复正常后,上帝就好像辅导员般待在辅导室。人在需要时才会寻找上帝。

然而,当人对上帝的期待只停留在功能性,人的欲望将不会有上限,人的行为也将不会有下限。人可以随心所欲地生活,不必在上帝面前为自己的生命负责任。简言之,上帝的存在只不过是人欲望的工具,就像九位获得痊愈的大麻风病人,当他们获得了医治后就不再想要与耶稣有任何关系了。

上帝对人的期待是关系性的然而,上帝对人的期待则是关系性的。       

上帝期待作人的“父亲”,期待与人有父亲与儿女般的亲密关系,正如《哥林多后书》6章18节所记载的:“我要作你们的父,你们要作我的儿女。这是全能的主说的。”          

当上帝是人的父亲,就意味着当人来寻求上帝时,不只是来求某件事,不只是来拜托完成某一个任务,不只是来寻求专业意见,而是来找“爸爸”。爸爸不一定有求必应,但爸爸一定会用心对待所寻求祂的儿女,一定会给予最大的关注和爱。身为爸爸,上帝渴望所有的儿女都能把自己看作是家人,正如《以弗所书》2章19节所记载:“你们不再是外人或客旅,是与圣徒同国,是神家里的人了。”家人和外人最大的分别在于身份和责任的不同,家人对家中一切的事务都需要有责任感,不像外人只是短暂做客,时间到就拍拍屁股走人。身为家人,爸爸肯定会想尽办法栽培儿女,而儿女也应学习理解爸爸的心意和计划,那就不会单单注重自己的需要。 

上帝期待人能够忠心完成祂所托付的一切,这就是上帝的心意和计划。在《创世记》一至二章,我们看到上帝托付给人的工作分别有管理、关系、生养、供给和设限等类别,并赋予人能够完成工作的能力。在这过程中,人需要按着上帝的形象行事,即表示人要在这一切托付中活出上帝的形象。在《马太福音》22章37-40节,耶稣强调了“大诫命”,那就是爱神和爱人,这两条诫命是一切律法和先知书的总纲。”在《马太福音》28章18-20节,耶稣颁布了“大使命”,祂说:“天上地下所有的权柄都赐给我了。所以,你们要去,使万民作我的门徒,奉父、子、圣灵的名给他们施洗,凡我所吩咐你们的,都教导他们遵守。看哪,我天天与你们同在,直到世代的终结。”身为儿女,上帝期待儿女能够与祂同行,并以爱与敬畏的心态去遵守和实践。      

我们当思考的是,我们对上帝的期待是功能性还是关系性?当那一位麻风病人在痊愈后回来归荣耀给上帝,并且表达感谢的时候,那人还意外获得了人与上帝关系性的修复。其实,这比身体获得痊愈还来得更珍贵,因为功能性的东西只是暂时的,人与神的关系是永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