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二代的困境

美佳之窗 His Window 104(Oct - Dec 2023 )

文:张永颂

我是来自砂拉越诗巫的福州人。当自爆出身时,大家对我的猜测基本上就是在信二代背景下长大的人。

我从小在教会的环境中长大,对于主日学和少团的印象就是吃喝玩乐,教会就是一个有时听牧者和长辈讲讲道理的聚集地。这个阶段,我空有头脑中的信仰知识,没有信仰经历可言,也没能活出信仰生命。父母信仰的态度和某些长辈不好的行为,让我感受不到信仰的真实性和生命力。

 有一天,我在教会期刊中读到父母的见证,说到当年父亲在工厂工作时,身边重型机器爆炸,10米内所有人都死亡,唯有父亲存活下来。他半身二级烧伤,给推进了手术室急救。正巧,当天母亲生下了我(我是长子)。这篇文章震撼了我,原来我是在这样的情况下被神保守出生的。我在字里行间感受到父母对神的依赖和神的真实性,但父母从来没有和我们(我和弟弟妹妹)分享这件事。因此,我想要亲自经历神,不再单单观察人的行为去认识神。但“经历神”对我而言非常抽象,除了在教会听道和祷告,不知道该怎么做。教会的教导只停留在对神的认知,不足以帮助我亲自去经历神。

15岁时,同伴邀请我一起将《圣经》读完一遍,我也希望通过神的话来亲自认识神,故下定决心读经。不料母亲说:

“不好好读书,‘跑’去读经,很 ‘属灵’啊!”我认为母亲不理解我,感到受伤。为什么母亲的信仰会变成这样?

最后,同伴没有读完《圣经》,而我独自、孤单地坚持读完了。原来在追求信仰路上,没有家人和同伴的支持,是孤单的。我不缺一同去教会的同伴,但缺少属灵同伴。如果教会的环境偏向吃喝玩乐,独自认真追求信仰反而会引起异样的眼光。

在教会长大的信二代对于服事并不陌生,但奇怪的是往往有些父母很反对孩子太过追求信仰,更别说要全职事奉。我的父母就是一个例子。他们反对的原因是担心全职服事生活没有

“钱”途,生活很辛苦。这样的冲击让我不断反思,到底信仰是什么?难道自己不该追求这样的生活吗?  

总而言之,我这个信二代的信仰困境:受到某些长辈负面的影响,没有亲身经历神,没有属灵同伴,家人反对太过追求信仰。

如何抒解美佳堂信二代的困境?

教会导师和长辈的生命见证对于信二代来说极为重要。他们如何在意见不合中寻求和睦,待人处事和服事态度等,都会成为信二代的“信仰的印象”。如果当中有“假冒为善”的行为,就会会直接影响信二代对于信仰的追求。

现在,我们的挑战是:

1. 年轻人比较看重无目的性的建立关系。
导师和长辈们应该鼓励彼此成为生活中的同伴,而不是为了要找年轻人服事而建立事工关系(目的性);导师和长辈应该着急的是没有信仰继承者,而不是没有事工继承者。虽然这看似没什么差别,但年轻人都能深刻感受得到导师和长辈的动机,如果发现他们“动机不良”,就会避而远之。

2. 美佳堂的信二代需要来自父母的信仰陪伴和教导。
我的父亲早晨工作前必定祷告,无论生处何处,有没有朋友陪伴,风雨不改地坚持去教会崇拜。因此我虽然隔天考试,但都不缺席团契和崇拜。母亲在我考试前为我祝福祷告,祷告的内容是:希望我以轻松的态度面对考试,把我所学的应用出来,不被考试分数所捆绑。虽然他们有时的信仰表现不是那么虔诚,但这些小小的举动却给我的信仰打下一些基础。

从我个人的经历可见,信仰的影响大多来自家庭。接受教育不单是追求知识或学习技能,更要重视品格塑造,这须要父母和教会相互配搭。无可否认城市的竞争激烈,如果父母灌输孩子注重学业多过信仰,教会无法期待孩子会能有信仰传承。

3. 城市舒适的环境更是信二代信仰的危机和挑战。 
今年少团外出露营,我发现有不少营员在家从未做过家务(如最简单的洗碗),深感可惜。城市生活富裕舒适,让青少年独立完成事务的机会反而剧减,使他们养成依赖的习性,学习不到基本的生活技能。父母事事为孩子安排妥当,往往剥夺掉他们学习成长的机会,过度保护孩子,反而剥夺了孩子获得丰富的冒险经历。因事事不需要为自己负责,导致躺平运动也渗入现今青少年文化。信仰也是如此,孩子跟随父母的步伐,缺少了信仰的真实性和经历,不知道为何要去少团和崇拜,找不到信仰“对我有什么意义”。在城市文化中所强调追求更舒适的环境(消费主义思维)里追求信仰,实在是一大阻力。

教会该怎样帮助孩子亲自经历神?这是需要深度反思的议题。

待续(本文是以作者自身经验和观察来探讨信二代的困境,并浅谈美佳堂信二代的困境。下一篇会谈如何牧养信二代。)

张永颂

相信青少年是国家和教会的未来,为此竭力陪伴与栽培。渴望成为青少年的生命导师,帮助大专生找到人生目标,减少 “我毕业=失业” 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