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栋笃笑”到元宇宙教会

美佳之窗His Window 101( Jan–Mar 2023 )

采访:张德兰

访一个领域的佼佼者,就像站在巨人肩膀上,用他的高度和视角来看事情;又像是打开一本书,往里头挖掘或许意想不到的闪光点。

相信很多华人基督徒对林以诺牧师并不陌生。他是华人社会第一个以“栋笃笑(脱口秀)”传讲福音的牧师。如果对林以诺的“栋笃笑”稍有理解,就会知道在他类似单人相声的说学逗唱中,所传递的却是个非常严肃的人生课题——救恩。

新冠三年对信徒的冲击

这也是在专访他时的感受,他幽默流畅的对谈中包裹着对信仰、信徒、非信徒生命的关切,对福音广传的急切。他担心信徒认错了“标杆”。

他说:“新冠三年让许多基督徒很迷茫,质疑上帝对这三年的旨意。尤其网上很多人‘趁火打劫’,对《圣经》断章取义,大谈末世预言。这种乱象让一些基督徒开始动摇,对《圣经》、对上帝的话产生怀疑。”

他特别针对一本书——《标竿人生》提出了看法: “这是一本继《圣经》之后,全球最畅销的基督教书籍,而这本书让读者相信每个基督徒生命中都有个标杆,一个 mission 或 vision。”

“但我们得搞清楚《圣经》中保罗所说的‘忘记背后努力面前,向着标杆直跑’和信徒人生有否 mission 或 vision 是两码子事。但被偷换概念混为一谈时,我们就误以为是同样的标杆。这完全搞错了!” 说到这,他语气稍有激动,眉头紧皱。

林以诺牧师接受本刊记者张德兰的访问。

“根据保罗的说法,耶稣是信徒的标杆,我们应以耶稣为标杆,向着标杆直跑。但究竟上帝对基督徒的旨意是什么呢 ? 是否真的都有mission或 vision ? 很多基督徒没有,但却在看完这书后,觉得需要有。而这三年就碰壁了,无论之前有多大mission都被迫停止。大家可能就对曾坚信的标杆动摇了。这很危险,因为大家可能认错了标杆。”

他说,我担心无论是信徒或教会,很多人以为疫情一结束,所有事就会归位2019,其实这个世界已经改变了,若再套用2019年的想法和理念,教会真的会碰壁。

提及教会的 “碰壁” 危机,他更语重心长地谈到了神学院的教育模式,他直言教会和教牧同工亟须检讨。

传福音与讲解《圣经》

“究竟教会、教牧同工的使命是传福音?还是讲《圣经》?有些人以讲解《圣经》为使命,他并不传福音,这其实很吊诡,讲解《圣经》而不传福音,那讲解《圣经》的目的究竟是什么?若不以传福音为教学目标,那讲解《圣经》目的何在?”他反复质疑,并强调综《圣经》所述,教会的最终目的就是完成耶稣基督的大使命——使万民做主的门徒。

“但有些牧者却只专注解经、研究原文,可是,解完经之后呢?华人神学教育最大的问题就是‘知识型导向’热衷于更高神学学位。

用脱口秀的方式分享福音

林牧师提出: “若神学院讲师走出神学院,说话给非信徒听且受欢迎,才是名成功的讲师。他不应该只说给基督徒听。因为耶稣是向全民众说话,其中包括很多未必去得了会堂,未必有学历明白当时的拉比说话的人,但却有几千个人追着听,证明耶稣说话相当精彩。”

“那祂讲道的精彩之处是什么呢 ? 我不是说耶稣会说脱口秀,但至少讲得不闷对吧 ? 那为何如今教会牧者对信徒说话会把信徒闷得睡着?非信徒更是闷得跑掉呢 ? ”

我想,这与林以诺初次上教会的经历有关。少年时他应同学之邀,盛情难却,但却在牧师讲道时,闷得呼呼大睡。他说自己总思考怎么能 “不闷地说道理、讲福音” ? 我相信脱口秀是方法之一。

“脱口秀不是讲笑话,而是种高深的表达方式,让听众无法用理性反驳,只有好笑或不好笑,但重点也不在于好不好笑,而是在于让人愿意专心听你把话说完。听的过程中,我们已经把要说的道理传递出去了。” 他解释自己如何踏上了 “栋笃笑牧师” 这条有别于其他牧者的服事之路。

“我的使命不是解经,而是传福音,那我得该专研 ‘传福音’ 这件事。就像厨师会不断专研食谱、提升烹饪方式一样,以便能更有效完成传福音使命。”

“我不只要 ‘维持’ 传福音,而是追求不断探索有效的传福音方式。”因此,林以诺再次成了另一个“华人基督徒圈第一人”——第一个开办元宇宙教会的牧师。

尝试开办元宇宙教会 (如欲了解请登陆networkj.org)

如林牧师所说,传福音是他的使命,因此福音的呈现方式并非重点,重点在于走入人群,让非信徒愿意花时间了解。

“开办元宇宙教育是基于现代人,尤其是年轻人接受资讯的方式已和上一代有很大区别。他们强调参与感,跟上一代人单方面输出与接收的模式大相径庭。”

林以诺牧师接受本刊记者张德兰的访问。

若不想遗失这一代年轻人,就需要开始探索将教会搬上元宇宙的可能性。

“现在有些神学院所教导的、教会的讲道方式是不合时宜的!再不改变,只会遗失未来好几代人。”

“若再持续目前神学院教导的讲道法,我们迟早进入博物馆。这是必须面对的现实。”然而,他也坦言其元宇宙教会从去年2月开办至今,成果让人失望。

“之前这平台闹得热烘烘,大家都极其热情,但约在6月整个市场呈现停顿状况。生产链断裂,芯片产量跟不上,脸书公司META也大裁员,我们就发现不对劲了。而且在踏入元宇宙世界后,才发现比想象中大,烧钱很多,是个需要大量人流、资源和时间拼建的空间,这对当时一头热的我们来说,相当震惊。”

于是他和团队放慢脚步,用了约三个月研发“元宇宙祈祷网络”。期待在孵化元宇宙教会成熟的同时,让元宇宙模式先从祷告开始。

元宇宙祷告网的优势

“可能大家会疑惑,何必建立元宇宙祷告网络,线上祷告会不好吗?其实元宇宙的互动和连接性比线上活动强很多。相信很多人这三年已对 zoom 感到很烦闷,一个人说话时其他人不能说话,很多人更不打开镜头,人是否还在都不知道,少了互动性。”

元宇宙祷告网络通过区块链技术,不仅具备历史记录功能,还具备隐蔽参与者身份功能,以保护某些身份或国籍敏感的人。这些都突破了线上活动的限制。

“预计今年三月将推介元宇宙祷告网络。转而集中推动元宇宙祷告网络的其中一个最大原因是,祷告是事工的基础,是全球基督徒的共同衔接。虽然也担心人流问题,但我相信会有很多神迹发生在祷告网络中,这也将鼓励更多人参与其中。”

“资深”和“名利”的包袱

虽已成为资深牧师,他并没有高高在上的感觉,或做事不得失败的包袱。他承认效果比预期差,也随时准备好做出变化。承认失败,转换方向对他而言没什么大不了。

我在林以诺牧师身上看见的,不是一名长辈气喘吁吁追赶时代的尴尬,反而是怡然自得。

这或许就是他所说的,若目标清晰,途中的坑坑洼洼,抑或刺眼聚光灯,都无法对你造成太大影响。他说自己没有因“名人牧师”光环感到挑战与压力,因为名气从来不是他的目标。

“追求出名,一定不是一个教牧同工事奉的动机。如果是,那问题就大了。毋庸置疑的这类牧者出名也肯定会出事。因为动机错了。”

“2016年我患上惊恐障碍 (Panic attack )。两年后,有个弟兄跟我说: 牧师我很担心你。过去十多年你都在聚光灯下,这两年聚光灯突然消失,我怕你下不了台。但我却发现你竟然适应得很好。” 他回应说: “弟兄,我从没适应过。从上台到下台,我都从没适应过。因为舞台和聚光灯从来都不是我的追求,所以上台或下台没什么差别。”

乐见后浪涌上来

除了看淡名气,林牧师也没有长江后浪推前浪的焦虑,他抱着乐见其成开放心态,希望更多有才干也愿意做事的年轻人,用更适合这个时代的语言和说话方式,将福音讲清楚,说明白。

“年轻时,我们经历过部分前辈对非传统讲道方式不顺眼的眼光,难道要重蹈覆辙吗?年轻人勇于尝试是好事,无论做得好或不好,因为即便不够好他们也有时间去改。总不能要他们一站出来就很老练吧?这太苛刻了。”

“到我这把年纪,不是应该维持知名度,而是该乐见后浪涌上来,不然谁来传承使命?摩西最高兴看到约书亚,保罗最开心看到提摩太。”

谈到接班人,今年62岁的林以诺坦言没有栽培接班人的心志,也不晓得去哪里挖掘接班人,更不知道什么人有兴趣接班。“况且未来世界是否需要脱口秀呢 ? 不得而知。我觉得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演绎方式。”

终身学习,心意更新而变化

神学院应该重视培养布道讲员,这是教会布道事工未来的前景。不仅是香港,全球大部分国家都面对这个问题。他劝勉年轻传道人省思《罗马书》12章说的“心意更新而变化”,因为这个世界已是以每半年更新的频率改变,真的要心意更新而变化。

“不要以为所学够用,学识永远不会够,一觉得够,就会自满,一自满就会落后,真的要活到老学到老。所以今天我还在学新东西,元宇宙就是其中之一,这对我来说是全新的课题。”

他鼓励我们不仅要有知识,还要有见识、胆识。“这个时代知识变得没那么值钱,网络世界可以找到很多知识。而周游列国不等于就有见识,有见识的人须谦卑并不断吸收新见解,别在还不认识时就批评,先谦卑地了解别人为什么这么做。”

“教牧同工不能抱着雇工心态面对这个新世代,而需要拥有站在真理那边,为真理说话的胆识。”

直到如今,林以诺牧师仍在学习。就像他劝勉年轻传道人所说的那般,理解时代需求,回应时代需求,并预备好随时改变,也一如他勇闯元宇宙那样,因为看见这个时代接收信息的窗口,于是60高龄依然打开了元宇宙大门,只为——使万民做主的门徒。

(本文观点不代表本刊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