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代,有希望?没希望 ?
美佳之窗 His Window 105 ( Jan - Mar 2024 )
文: 林明威传道(美佳厦大传道)
最近在Youtube上看见了一个澳洲的羊肉广告,广告非常有趣,描述了各个时代的人群特色(及刻板印象),因而产生代沟,造成群体之间在现实中土地的分割(有了实际意义的 “沟”),从一开始互相看不对眼,最后因着羊肉出现在正中间,填补了代沟,让不同时代的群体有了共同的话语。
虽然这只是一个3分钟的广告,但是当中的“代沟”却不仅仅存在于影视,更是社会现象。
我们或多或少都曾耳闻职场上对于新时代员工的负面评价:老师对于现今学生态度的微词,甚至长辈看自己家的孩子也有种恨铁不成钢的感觉。反之,所谓新时代(Z时代)的群体,也会宣称这是新的时代、潮流、思想,这是他们成长的环境磨练出的态度,希望上一代学习尊重。有人会说,这样的对立、这样的不同,世界和时代的未来,是否放心交在他们手中,是否未来还有希望呢?
要进一步探讨这个课题的话,首先我们需要明白 “希望” 的意思。“希望” 在一般的认知中,代表对于事情发展会有正向结果的愿望而有的心情,简单一点说就是想要好事发生。从基督教信仰来理解“希望”的话,我们最直接的认知就是耶稣基督——世界的希望,因祂带来了光明和救赎,使一切的美好的事情借着与神和好临到生命中。“希望”,在基督教的认知里,也是充满向往和美好的。由这角度理解,若我们说下一代没有希望,是否也表示我们否认了他们带来美好的能力呢 ?还是说我们对于下一代没有信心,因而失去对他们的希望呢 ?
我相信其中一个让人对下一代流失希望的原因,是他们的行为与态度。诚如一开始所说,职场中的负面评价、校园内的态度问题,甚至中国流行起的“躺平”态度更是让人疑惑:我们的下一代怎么了?!好比《圣经》中祭司以利的两个儿子,肆意妄为、罔顾神的教导,只朝自己的欲望而行的时候,我们不仅也要问:这些人怎么了?!然而,心理学家阿尔波特·班杜拉(Albert Bandura)提出的理论是,人的行为态度是从模仿开始的。那我们也不禁要问:下一代长成的样子,是否是因为上一代给出的模版呢?从以利的孩子身上我们看见了悖逆,然而追溯到以利自己身上的时候,我们看见他也不见得有多认识神(参撒上3)。这样失败的传承,也就造就了祭司失败的下一代。同样,我们给了下一代怎样的模版呢?这 “没有希望的下一代” 是不是我们自己造就的呢?
另外,作为 “上一代”,我们也需要扪心自问:究竟是下一代让人失望,还是我们墨守成规呢?粤语中的一句俗语这么说:“我食盐多过你吃饭”(我吃的盐比你吃的饭多),这或许也是一些长辈的口头禅。实话说,年岁的增长确实让生命的经历丰富与智慧增长,确实能够避免许多已知的问题和陷阱,从而形成一套 “人生生存守则”。然而,我们是否将这种的经验变成人生定律,只有特定的人生轨迹和生活方式才是标准答案呢?我们是否将这样的认知和 “传统”变成偶像,以至于有人想跳脱框架的时候,就将其定义为有问题,让人失望呢?
当然,以上所说的上一代对下一代的失败的影响不足以一竿打翻全船人,这只是带出让人反思:当我们在说下一代没希望的时候,究竟是他们堕落了,抑或是上一代带下来的问题?我相信,即使是所谓的 “上一代”,在面对他们的 “上一代”时,同样也存在张力、代沟和不理解。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创新是无法完全被上一代理解的,以前的人如此,我们如此,下一代也如此,这并不是让人失去希望的事,反而是促使我们继续往前进步的事。重点在于,我们是否真正认识 “下一代”,还是我们仅靠着自己对 “下一代”的认知去认识他们。究竟有希望,还是没希望,在于我们是否认识并让他们有适当的发挥空间:沟通对味了,自然凡事都看为有希望啦!你愿意成为那位去认识 “下一代”的人吗?
林明威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