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塑造了网络霸凌这个巨兽?
美佳之窗 His Window 108( Oct - Dec 2024 )
文:孙天洋
自从霸凌行为成为一种“流行”现象,影视作品中的霸凌场面,屡见不鲜。
马来西亚导演柯汶利的电影《默杀》,开场后就是中学女生被同学欺负虐待的集体霸凌事件;韩国夯剧《MOVE》里面的其中一个故事线,即是讲述身怀异能的女生为了解救身陷霸凌的同学,而以一人单挑十七人的暴力场面。
这些暴力血腥、令人恶心的恶搞或斗殴场面,无限放大了霸凌导致的伤害和严重后果,以及过程中令受霸凌者无法忍受和难以抵抗的各种霸凌手段。
网络霸凌是互联网上恶意言论造成的个人伤害
现实世界中的霸凌行为,或许没有影视作品中那般残暴和血腥,但其后果可能一样,甚至更糟。当霸凌行为转移到虚拟世界,人们始发觉,原来言语的伤害和集体的网络舆论攻击,也像一把达摩克利斯之剑,将人类的言论自由和个体生命置于危险的无知和群众的愚昧之下。
互联网上的网络霸凌,没有刀光剑影,没有枪林弹雨,没有拳打脚踢;只是隐藏在尖酸刻薄、恶毒攻讦和蓄意中伤的语言里面。我觉得,网络霸凌,就是在互联网上刻意散播对个人的恶意言论而造成心理、情绪或身体上的伤害。
个人网络言论是构成网络舆论的重要元素之一,而网络舆论的带风向,才有可能成为“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在网络霸凌现象中,个人是节点,网络通常是在线社交媒体,但也有可能是网上新闻报道、博客文章、网上论坛或网民的留言。这些留言或评论形成一股网上的集体意见时,就是一种舆论的文本,也是网络舆论的表现形态。而这种形态若一面倒倾向于针对某人的负面评论,恶意中伤,甚至导致人肉搜索并影响到受害者的家庭,这是形成网络霸凌的普遍现象。
网络霸凌是一种舆论伤害吗?
就传播现象而论,舆论的本质不是伤害,而是一种诉求。诉是表达,求是期望。对某个事实或社会现象表达情绪、意见和想法,期望某种社会不平衡或信息缺失得到改善,社会经济资源得到调整和再分配,期望突变事件得到妥善处理,安抚民怨和正义公理得以伸张。
如果根据上述理由,伤害不应该成为舆论的目的和结果,它与舆论的本质背道而驰,是舆论的副产品。
但是事实却相反,有人会受到舆论的牵连,在网络受到网民群起攻击讨伐,所谓的“出征”,这就造成了伤害。舆论一旦在网络上形成,有人受到攻击讨伐并演变成一个集体事件,产生了受害者,这就导致网络霸凌。
因此,网络霸凌是一种舆论伤害。舆论的强度、持久和分布,影响霸凌的伤害程度。惟受霸凌者本身的性格、心理健康、压力承受度,也会导致霸凌朝向不可控的局面发展。
键盘侠却“按键”伤人?
现代网络上和隐藏在社媒背后的键盘侠,以为可以畅所欲言、为所欲为,就不计后果、不负责任地发言。
虽然人人享有言论自由,但请不要“按键”伤人,因为我们永远不知道随键而发的一句批评,会吸引多少网民按赞,多少网民给予回应;进而对受批评者造成压力而焦虑。一个人的无知只是一条导火索,群众的愚昧和盲目地随声附和,才是点燃火药桶的火花。
面对现实中的霸凌,我们可以随时出手阻止;但作为网络霸凌事件的旁观者,我们有时难以分清事实和真相。但我们是否应该就此保持沉默?
如果对霸凌保持沉默,就是助长邪恶的滋长;如果对身旁的霸凌事件视而无睹,有一天自己成为霸凌受害者时,发觉孤立无援才知道当初的沉默不为,其实就是帮凶。
我们要去制止“霸凌”的行为,不是让“霸凌”反过来塑造我们的行为。
我们应该去影响世界,不该让世界来改变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