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目录 Content

  1. 编辑自说自话

    1. 跨越灵命的冬季
  2. 看世情

    1. 生命最后的“选择”?!
    2. 手腕上的伤痕
  3. 主流话题(主题)

    1. 树栽溪旁
    2. 梁马太牧师(博士):灵命成长的起步 —— 克服试探与顺服神
    3. 廖克民牧师谈阅读、祷告、服事让信徒灵命成长
    4. 黄月英牧师的洞见:成为下一代信仰生命的助跑者 —— 信徒灵命成长和教会的角色
    5. Growing In Faith
    6. 树栽溪旁,灵命成长
  4. 处境再思

    1. 美佳堂青少年认定的“真理”是什么?
  5. 灵光乍现

    1. 你懂得善待自己吗?
    2. 基督徒不会外遇吗?
    3. 岁月交织成的爱 我与母亲的那一刻
    4. 主日学中教学相长的经历
    5. 弃犬引发的思考
    6. 生命尽头有上帝
    7. 耶和华成就的事——敬拜赞美团退修会的一些感悟
    8. 你若经我苦……
  6. 与神同行者

    1. 生命中的得胜之旅——访得胜之家生命塑造中心
  7. 人物专访

    1. 一个乐观的悲观主义者——DJ 沈小岚
  8. 基督教教育

    1. 爸妈,我是同性恋者
    2. 《如此我信》读书会
  9. 恩典交汇处

    1. 2024 唯一(The One) 圣诞音乐盛会
  10. 生活见证

    1. 舞动信仰,以无墙教会传扬福音 与张月莲姐妹(Janet)聊聊赞美操
  11. 彩霞满天

    1. 我与好多个APP有约—活到⽼,学到⽼的银发族
  12. 爱我本土本乡

    1. 到风下之乡 (Land Below the Wind)  探访无国籍群体2024年9月13 - 17日 | 沙巴短宣
    2. 十年酝酿 一朝成——2024年年8月31日 美佳峇东少年中心开幕礼
  13. 我阅世界

    1. 在捷克等待的第一场雪
  14. 孤影自省

    1. 我看破地狱 活在地狱还是活在天堂?
  15. 教会资讯

    1. 基督教护教学
    2. 从圣经看马来西亚教会与政治
    3. 约翰福音

黄月英牧师的洞见:成为下一代信仰生命的助跑者 —— 信徒灵命成长和教会的角色

美佳之窗 His Window 109( Jan - Mar 2025 )主流话题

采访:张友凤

黄月英牧师来自香港,是香港五旬节圣洁会永光堂的前任主理牧师,牧会39年。虽已退休,依然四处讲学,造就信徒。

当今时代,年轻一代基督徒与过去一代相比,有很大的差异。教会应如何更好地引导年轻人行走信仰的道路,成为他们的助跑者,陪伴他们灵里扎根,持续成长?拥有多年牧会经验的黄月英牧师对此有着深刻的体会和见解。

她说,如今年轻信徒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信二代”,即从小由父母带入教会的基督徒;另一类则是自主选择来到教会的年轻人。这两类信徒都各有难处。    

“‘信二代’的信仰被人认为是父母的信仰。他们少有重生得救的经验,进入青少年时期,接触到更广阔多元的世界,往往对信仰产生疑问。他们不愿意在被迫的模式下成为‘违心的基督徒’,因而选择脱离信仰或离开教会;而自主来到教会的年轻人,起初可能受到团契温暖的氛围吸引,但时间久了,对信仰的需求增加,如果教会无法提供更深层的属灵引导,他们也会逐渐流失。这是当代教会必须正视的问题。”

黄牧师回想过去的时代资源匮乏,信徒对活动的需求较低,简单的团契模式就能满足上一代人的需求。但如今的年轻人拥有丰富的娱乐方式,即使足不出户,也能通过网络、电子游戏等方式满足需求。因此,教会必须改变,以更有内涵、更真实、有效益的方式引导年轻信徒。牧师提出几个教会与家庭应该实践的方向:

一、成年人活出真实的信仰,成为年轻人的榜样    

黄牧师认为任何方法都没有成年人的生命见证来得有效。因此教会的成年人必须活出真实的信仰——能分享许多生命故事。   

基督信仰充实而活泼,不应该单单叫年轻人什么“可做”,什么“不可做”,《圣经》的教导也应成为真实的生命见证。年轻人渴望看到长辈活出丰盛的生命——如何在生活中体现信仰,如何在遇到人生起伏、疾病、艰难困境时与基督连结,如何在家庭冲突中践行爱与宽恕,如何祈祷,如何行出基督信仰的教导。虽说人都不完美,如果成年人自己都无法以身作则,又如何能有感召力量呢?

《圣经》的道理是成年人的生命之道,如今的危机是:成年人无法将生命之道活出来——这是所有成年人应该觉醒、悔改的事情。如果我们希望下一代门徒不流失,就要醒觉,真真实实地与基督连结,活出基督。活出基督的成年人才具有信仰的生命力和感召力。

二、铸造生命对谈的团契模式     

黄牧师提出她对团契的看法:团契的模式要成为生命对谈的模式。许多团契模式流于形式,只搞一些表面的活动和游戏。真正能够触及年轻人内心的是真实生命的对话和分享。世界充满了喧嚣和信息轰炸,年轻人真正渴望的,是有人能够倾听他们的心声,理解他们的处境,渴望在属灵操练中找到生命的指引,渴望有人陪伴他们行走信仰的道路。这是世界无法给予的。

多年牧会经验告诉黄牧师,健康的团契需要有好的引导者,帮助建立小组分享机制,让成员能够在安心、保密的环境中倾诉内心的挣扎和困惑,并得到适当的回应和代祷(教会若要建立有生命分享的团契,必须让带领者获得训练)。

三、将属灵操练融入团契和日常生活     

年轻人灵命成长不仅仅依赖听道和团契,黄牧师认为更需要日常的属灵操练。这些操练包括:

  • 属灵阅读(如何完成读经四部曲)

通过研读《圣经》及灵修书籍与神建立更深的关系。

  • 良知省察

每日反思自己的言行,察觉神的引领。

  • 不住地祷告

无论身处何种环境,都能与神保持对话。

  • 彼此代求

在祷告中记念他人,建立属灵的连结。

  • 在神面前安静

学会交托自己的情绪和困扰,让神掌管。

如果能够经常如此教导年轻人操练自己,当他们感到困扰,无所凭依的时候,就可通过这些方法来亲近神。她认为这些操练应当简化,使年轻人轻松地运用在日常生活中。读经也不应只是理性分析,而注重在经文中体会神的心意,使其成为灵性成长的养分。

四、用生命故事连接神的话语

以黄牧师的经验,真实的生命故事比深奥的神学理论更容易打动年轻人。导师平日应当善于积累和讲述生命故事,将这些经历与神的话语相连,使信仰变得更具现实感。    

她举出一个说故事的例子:“有一次,一位信主的姐妹向我诉说她的忧虑,因为有人告诉她,肩膀上有痣的人一生命运坎坷。黄牧师对她说:‘基督徒不该担心肩膀上有没有痣,而是应该关注肩上是否背负了十字架。肩膀上有痣的人要承担的是世界的重担,但我们的肩膀背负耶稣基督给我们的担子,耶稣给我们的担子是容易,轻省,态度是柔和和谦卑……” 这样的故事会让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黄牧师常常留心听别人的生命故事,使用故事将信仰“贴近生活”,类似的故事能够帮助年轻人理解信仰,使他们在遇到生活的挑战时,能够用基督的眼光去看待问题。    

除了以上教会与信徒自身醒觉的建议,黄牧师还有许多洞见。

艺术、音乐与创意表达:灵命成长的助力    

问及现代文化艺术、音乐、各种创意表达方式,是否可以帮助信徒灵命成长?牧师给予的答案是肯定的。   

“我虽不是音乐方面的专家,但曾学习过八堂表达艺术课程。我尝试将表达艺术与默观祈祷(contemplative prayer)相结合,(比如在神前静坐,通过呼吸亲近神等等)这种方式能够带来深刻的体验,帮助人更专注于神的引导。”

通过视觉符号、物件深化信仰

“我曾使用一条羽毛作为象征物,教导学生不要过于看重自己,而是要学习耶稣的柔和谦卑。耶稣教导我们成为仆人,就要像在田间劳作一天的仆人,回家后仍需服侍主人,并且心里知道‘这是我应该做的’。通过这样的象征物,学生可以直观地理解何为仆人精神。”

此外,黄牧师又举出一些可助人理解属灵真理的物品。  

“我常使用各种具象物品,如锚、陀螺、筛子等讲道。例如,我有一次使用了锚,象征基督徒的生命应稳固地锚定在基督里,否则就像无依无靠的船,随波逐流。学生可能未必能完全理解我的话,但通过这个视觉象征,他们能够更直观地领悟到稳定信仰的重要。

黄牧师说市面上有一些福音工具内容极具深意,我们应善加利用,并用自己的讲解方式,使其更贴近年轻人的实际生活。她引用了一个例子说明:

1. 绿叶
绿叶象徵神的创造。神以爱和祂的美意创造世界,人类和受造的万物得以分享神的丰盛;神的美善心意,就是让人和万物享受存活和生命的福气。

2. 笼
象征人类按着己意和欲望行事,而非按照创造主的旨意,导致短暂的享乐却最终陷入苦难。

3. 十字架
象征耶稣基督的救赎,神道成肉丝,为世人的罪承担后果,使人有机会重生。

4. 钥匙
不仅象征通往永生的大门,也代表开启人生意义的钥匙,使人能理解过去、活在当下,并展望未来。

5. 雪花
象征洁白与更新,代表人因神的恩典而得以重生。

福音工具

教导信徒尝试多样化的灵修方式

谈到灵修方式,黄牧师深有体会:“艺术的表达不仅限于视觉和象征物,音乐和身体律动也能成为灵修的一部分。例如,台湾创作的‘赞美操’让我深受触动。过去半年,我尝试与一群老者一同跳赞美操,发现身体的律动能够与信息结合,带来独特的灵修体验,让我体会到一种深刻的喜乐,是其他灵修方式无法给予的。”

灵修不应受限于传统方式    

黄牧师说一般信徒认为灵修仅限于读经和祷告,其实这两者也有多种不同的方法。例如,一些人以书法抄写《圣经》灵修,一些人通过写作灵修,还有人借助绘画表达他们对神的敬拜。灵修可以自己兴趣结合上帝的介入来实践,如进入大自然五官灵修、跑步灵修等各种方式,都能成为基督徒亲近神的途径。    

“我们在万事万物中都可以看见神,很多事都可以成为操练的方法,甚至烹饪也能成为灵修的一部分,比如罗伦斯弟兄(Brother Lawrence, 1614-1691)的“厨房灵修法”,他在修会中一边烹饪一边与神亲近,展现了灵修可以融入日常生活,察觉神的同在,与神聊天。”

读经祷告多样化  

“其实读经祷告也有很多方法,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亲近神的方式。我们需按自己的个性找到最适合自己的灵修方式,让灵修不仅仅是某种固定的仪式,而是融入生活的,在生活中觉察神的同在,回应神的带领。即使是接到一个普通的电话,也可以成为属灵操练的机会——与人交谈时,思考如何以属灵的方式回应。”

未来的教会是否需要更多“跨界”的属灵资源?

近年来,有些信徒探讨教会是否需要结合心理学、文学或艺术等“跨界”资源来帮助信徒成长。对此,黄牧师认为基督教本身的属灵资源已足够丰富,不需要依赖其他领域的补充。跨界学习的确存在一定风险,尤其这些资源带有异教信仰背景时,可能会影响纯正的信仰。

“例如,现在流行的“静观”(mindfulness)与基督教的“默观祈祷”表面上相似,都强调安静和内在反思。但本质上,基督教的默观祈祷是建立在与神同在的基础上,而非单纯的放空、减压或自我探索。这是完全不同的概念。因此,我们若能在自己的信仰体系内找到足够的灵修资源,就没有必要从其他信仰体系中寻求支撑。”

“但是,心理学的确可以帮助我们认识自己,例如家庭治疗、接纳与承诺治疗等,都能帮助信徒心理成长。我也曾研究过这些领域,觉得对优化人际关系和沟通方式很有帮助。但心理学不能取代基督信仰,也不能成为信仰的核心。它只能辅助我们更深地认识自己的有限、罪性,以及我们对神的需要。”

信徒应慎选书籍阅读

对于阅读非基督教书籍,黄牧师认为应该持谨慎态度。选择书籍时需要考虑其背景,确保信仰根基稳固后再去涉猎其他领域,否则很容易遭错误观念带偏。这就像一个人尚未扎根于信仰,就急于学习其他思想,使得信仰动摇。

结语:     

教会牧养信徒不能过于僵化或固守传统模式,信徒渴望看到真实、有生命力的信仰,而不是一套僵化的教条。因此,我们每个人都应当以真实的生命见证基督,成为下一代信仰的助跑者。

黄月英牧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