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来西亚基督教卫理公会 华人年议会会长
美佳之窗 His Window 109( Jan - Mar 2025 )主流话题
采访:罗日欣
信徒与神建立关系,扎根信仰,不应该只是口头承诺,而是需要我们通过实际操练来经历神的大能。这种关系就像呼吸一样自然,不会刻意去感受,但它时刻伴随着我们。同样,神也时时与我们同在,我们应时刻与神保持亲密连接。
这次有幸与会长廖克民牧师来畅谈信徒如何扎根信仰让灵命成长。
首先,会长提及信徒如要扎根在真理,必须接受装备,而这个装备则可分为两个层面。
第一个层面:自我装备,培养阅读习惯。
当阅读成为生活习惯的一部分,自然会去参与教会所提供的各种研经或门徒造就课程。信徒有阅读习惯和能力,能更好地吸收课程内容,并可应用于生活。如信徒缺乏这个习惯和能力,即使教会举办琳琅满目的课程都无动于衷,因为信徒的本能反应觉得自己不需要这些装备。
“教会必须先培养信徒阅读的习惯。我在牧养教会时,每一年都推动信徒培养阅读习惯,一是读《圣经》,二是阅读属灵书籍。这是最基本的操练,所以我也喊这个口号:全民阅读! 让更多人参与阅读!”
第二个层面:“全民阅读”,营造阅读气氛
会长每当看见教会里的图书馆逐渐遭到“冷藏”,就非常感慨。教会应充分利用空间,设置图书馆或阅读角落,提供优质的书籍和杂志,营造随时随地都能阅读的环境。他强调,教会不仅是团契的地方,也应成为滋养信徒灵命的空间。
提到年轻人都不爱阅读,会长并不赞同,“要以现代的方式来牧养及培育年轻人。中年以上的人阅读面子书,年轻人阅读小红书,我们可以切入他们的平台来牧养他们。”阅读的目的就是潜移默化地影响信徒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除了鼓励阅读实体书,还要使用社交媒体创造符合年轻人的“阅读”内容,双管齐下来赢得年轻人,而不是抱着 “我吃的盐比你吃的米多”的想法来与年轻人沟通。“阅读”并非限于文字层面,“听”或 “看” 也是阅读方式,要不断地研发和创新,善用短视频来将讯息传达给年轻人,影响他们的生命。
以创新的方法传播神的话
“不要误以为年轻人不阅读,反而是我们要改变方式,只不过我们改变的步伐太慢。假如在别人改变之前我们先改变,就是有前卫的想法了。我们需要有一个团队专门研究这个沟通方式,全面创建社交媒体内容,才能赢得年轻人的心。”
另外,教会各个事工的连接也很关键,比如推广实体刊物时要善用社交媒体,让这些讯息更广泛地传递给不同年龄层的信徒,以多元的方法来获取年轻人,抱持开放的态度与不同年龄层的信徒交流,取得双赢的局面。
阅读与灵修相辅相成
会长表示阅读习惯与灵修习惯也息息相关,“基督徒一定要有与神独处的时间,例如早上。我在1996年在自己牧养的教会推动祷告事工——每天早上6点半晨祷,坚持了26年。即便现在成了会长,我也坚持每天早晨6点起来祷告。”他认为灵修做得好,自然能够扎根于神的话语,不容易远离神。
在节奏快,效率高的时代,与神独处的时间变得尤为珍贵。因为在讲求同一时间完成多件事情的大环境,独处和专注做一件事可用“奢侈”来形容。但耶稣的生活充满独处和祷告的时间,为我们树立了榜样。
知识与实践相结合
“我今天仍然服事,完全是因为真理影响我。过去教会提倡背金句,以前所背的金句都非常深刻,在日常生活中影响我。”会长的经验提醒我们神的话不限于认知,而是在日常生活中不断操练,每天活出信仰,将信仰生活化。
扎根真理和灵命成长是息息相关的,若我们读了《圣经》,上了各种门徒造就课程,却没有把耶稣的话藏在心里,对生命没有一点益处。
在忙碌的生活中与神同行
我们在大城市里生活,与神亲近最大的挑战便是“忙碌”,常常因为过于忙碌而无法安静自己和与神建立亲密的关系;但现在手机里有许多Apps提供了各种灵修的材料,还有电话提醒通知,我们应好好利用,不受时空限制与神交流,无论何时何地都能与神建立关系,就像呼吸一样。
“你的话是我脚前的灯,是我路上的光。”(诗119:105)
有人曾经将祷告比喻为呼吸。现在的世界观认为没有祷告或灵修还是可以正常生活,但深一层思考,这不就是我们的属灵呼吸有困难吗?如果我们深刻地去经历祷告带来的喜乐和力量,灵命也会逐渐成长。
实践信仰,推动灵命成熟
会长回忆自己放弃大学学业的决定(是放弃大学转读神学吗?),他一点也不后悔,因为他在教会服事中灵命得到成长。他鼓励信徒积极参与教会的服事来实践神的话语。教会的服事让信徒能够在实践中培养属灵的品格,通过服事体验神,传递神的爱与真理,推动灵命的成熟。正如《圣经》所说“我们知道,万事都互相效力,叫爱上帝的人得益处,就是按他旨意被召的人。”(罗8: 28)
廖克明牧师